随着2025年立冬节气的到来,民间流传的"倒春寒有没有,就看立冬"这一农谚再次引发人们对2026年春季气候的关注。立冬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气候标志意义。那么,这句农谚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2026年的春天是否会遭遇"倒春寒"?让我们从气象学角度深入分析。
![]()
"倒春寒"是指春季气温回升后突然出现的持续性低温天气现象。根据气象标准,当春季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低于12℃,或最低气温低于5℃时,即可判定为倒春寒。这种现象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可能导致农作物受冻害、花期推迟等问题。农谚"倒春寒有没有,就看立冬"反映了古人对气候规律的长期观察,认为立冬当天的天气状况可以预示来年春季是否会出现倒春寒。
从气象学角度看,立冬时节的大气环流特征确实与来年春季气候存在一定关联。立冬时,如果冷空气势力较强,往往意味着冬季风活跃,这种环流形势可能会持续影响到来年春季。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中,有6年立冬时节出现强冷空气南下,其中4年在次年春季出现了明显的倒春寒现象。例如2020年立冬前后全国大范围降温,2021年3月华北地区就遭遇了严重的倒春寒,导致部分冬小麦减产。
![]()
2025年立冬前的天气形势显示,11月初有一股中等强度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预报显示,11月7日立冬当天,华北、黄淮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3℃,江南部分地区有阴雨天气。这种天气模式与历史上出现倒春寒年份的立冬天气特征有一定相似性。但需要注意的是,单日的天气状况不能完全决定数月后的气候趋势,还需要考虑整个冬季的大气环流演变。
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指出,影响倒春寒的因素非常复杂,除了立冬时节的天气外,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一是冬季北极涛动的变化,负相位时更容易导致冷空气南下;二是赤道太平洋海温状况,拉尼娜事件往往会加强东亚冬季风;三是欧亚大陆积雪覆盖情况,异常偏多的积雪会增强春季冷空气活动。目前监测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处于中性状态,北极涛动波动较大,这些因素增加了2026年春季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
从长期气候变化趋势来看,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春季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气温波动加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统计数据显示,2000-2025年间,我国平均每3年就会出现一次区域性倒春寒过程,但强度和持续时间有所减弱。这与冬季变暖导致冷空气势力总体减弱,但大气环流不稳定性增加有关。因此,即使2026年出现倒春寒,其影响可能较过去几十年相对温和。
![]()
农业生产方面,现代农业技术已大大提升了应对倒春寒的能力。农业专家建议:一是选择抗寒性强的作物品种;二是关注中长期天气预报,在降温前采取灌溉、覆盖等措施保温;三是合理调整播种期,避开可能的花期低温;四是培育健壮植株,增强作物自身抗逆性。这些措施能有效减轻倒春寒可能造成的损失。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春季气候预测最大的意义在于指导日常生活和健康管理。如果2026年春季可能出现倒春寒,需注意:一是"春捂秋冻"不宜过早减少衣物;二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特别注意气温骤变;三是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避免早晚低温时段;四是关注空气质量,倒春寒常伴随静稳天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
值得注意的是,气候预测存在固有不确定性,特别是超过一个季节的长期预测。目前国际主流气候模式对2026年春季的预测结果存在分歧,欧洲中心模式倾向于我国东部气温正常略偏低,而美国气候预测中心则显示气温接近常年或略偏高。这种分歧正说明了长期气候预测的挑战性。
综上所述,"倒春寒有没有,就看立冬"这一农谚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能作为唯一判断依据。2025年立冬的天气特征提示我们需要关注2026年春季可能出现气温波动的风险,但具体影响程度还需结合后续冬季的大气环流演变来判断。气象部门将持续监测关键气候因子的变化,及时发布最新预测信息。对于公众而言,保持对气候信息的关注,同时做好多手准备,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明智之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