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然发现一张老照片,其上标注第一公园太平桥(万叶摄)
近期也在研究中山公园的历史石桥,这张图片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中山公园的太平桥在哪呢?之前编发过的几座公园小石桥,都是只有建设年代,并没有桥的名字,看来这个太平桥还是比较特别。
![]()
热心网友“涧中细流”发来一个截图,1927年,修理汇泉忠魂碑附近太平桥,恰好初步对上了。下一步,就是围绕着所描述的大致位置线索,寻找太平桥。
![]()
曾经的“参拜大道”新老图片对比
首先来到曾经的“忠魂碑”旧址,如今这里是太平山观光索道的入口。当年日寇前来“拜鬼”的参拜大道,现在也成为市民游览以及乘坐索道的无名小路。
中山公园有桥的地方基本有水,或是地势低洼。所以寻找的方向,定在了索道的东南方向。
![]()
返回中山公园大门内的右侧,沿着之前写过的几座小石桥,来到了东侧的人工湖。这里一直往南逐渐偏高,呈一道长长的大沟壑形状。参照老图片,依据水道及沟壑两边的地势,尤其是图片中小桥前端隐约出现的一栋建筑。断定在太平桥不会在索道的下方。
![]()
沿着上方干涸而又崎岖不平的山路,一直走到太平山索道的东南角,此时已无路可寻。回望间,右首一座带有石门垛的院落,有种似曾相识之感。
![]()
对照那张老图片,虽然路面已完全发生了变化,很难看出桥体的印迹,但从类似于桥柱到门垛的距离,以及院内的建筑推断,基本确定这里就是历史上的中山公园太平桥。
![]()
![]()
将现场图片发给“涧中细流”, 通过石门垛的新旧对比, 看来寻找太平桥的目标已然完成。 盛显军老师介绍说, 索道站(原忠魂碑处)东侧的建筑群以前是园林学校。据公园退休老职工说,这里曾经的建筑,就是后来人们俗称的中山公园“五号房”。
1897年德占青岛后, 德人收买汇泉村土地房屋后,开始修治道路、栽植树木花卉,同时 建筑多处房舍,作为林业部门 植物培育与试种基地的所属 用房。 但当时并无造大规模公园计划,只是多以利用平垣之地蕃殖秧苗培养果树及扩充办公处所。
![]()
中山公园老照片,远处建筑是忠魂碑(网友“涧中细流”提供)
1914年日德战争之后,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 1916年3月,选址旭山(也称朝日山,今太平山)西麓开始建造“忠魂碑”。同时在德人的植物试验场 设林务所,命名该地为旭公园,亦称森林公园。德国林业局所属的建筑也成为日本林务所的办公场所。在日占时期,公园虽有引进种植日本樱花等行动,但整体规模并未有大的改观。
![]()
1924年, 胶澳商埠农林事务所编印《青岛第一公园概览》中,太平桥所连接的建筑此时被标注为“萃月馆”,它的西北临“忠魂碑”,东北临计划中的第九果园。
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1923年3月,日占青岛时期的“旭公园”被定名为“第一公园”。同年,胶澳商埠农林事务所开始对第一公园开始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建设。依各部形势及布置不同,划为六大区域。各区内道路、桥梁、沟渠、花木及建筑物,基本仍按照德日时期形态加以整理,补植或另行改造。
![]()
太平桥连接的“忠魂碑”东南侧建筑。(袁宾久提供老照片截图)
此时的太平桥未有变化,并在几年后进行了翻修。关于传说中的“五号房”的资料很少看到,这座建筑后期的变化也未能知晓。包括太平桥桥体的消失,是因为木制桥面对于车辆进出的承重达不到要求,还是院内建筑在增幅改建时,拆除后重铺了实体路面。总之,太平桥不存在了。
![]()
上世纪80年代,这里是 市园林环卫管理办工室办公场所。1986年 在此开办了青岛园林学校。此后, 历经青岛市园林技术学校、青岛市园林环卫技术学校等变迁,2019年9月更名为青岛市园林林业技术学校。
学校的地址就是 青岛市延安一路106号(中山公园内5号)。
![]()
2023年4月9日,青岛市园林林业技术学校搬迁至瑞昌路103号青岛市技师学院瑞昌路校区。现在的这处地址,门垛上挂的牌子是青岛市市级公园管理服务中心。
![]()
关于太平桥的历史还有待继续去探索,除了它的消失时间,还有它的建设年代,据“涧中细流”提供的资料,1927年, 胶澳商埠局的 市乡道路工程表中,对于太平桥的描述是 修理此桥,而不是建造,可见它的建筑年代是更久的,估计应该是德占时期或是第一次日占时期所建,太平山西麓与“五号房”连接的桥梁通道。之前对于 “五号房”的一些仅有信息资料,其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时间,应该也是不准确的。
据资料记载,太平山最初叫做会山,德占青岛后改为伊尔蒂斯山,日占后又改为旭山(也称朝日山),1923年中国政府定名为太平山。太平桥的名字,应该是青岛主权回归后的定名,最初是否有名未有发现。
如今,太平桥虽早已消失,且鲜有人知。但能依据历史资料找寻到它的旧址,也算是一项初步满意的成果。而太平桥遗址所连接的这处办公场地,这两座残留的石门垛,确是一百多年前的历史遗迹。
本文参考:1924年胶澳商埠农林事务所编印《青岛第一公园概览》。
感谢文史学者袁宾久、盛显军、网友“涧中细流”的大力支持;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