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马文化”正在毁掉年轻人。最近几年,很多年轻人调侃自己:“我是社畜,我是牛马,打工人就得认命。”听起来像是玩笑调侃,但久而久之,这种心态会悄悄腐蚀一个人。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提醒我们: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他能否成长。如果你把自己看作被驱使的牛马,那你就永远只能被驱使;但如果你把自己看作能创造成果的知识工作者,你的工作和人生就会完全不同。
为什么这么说?
一、工作不是劳役,而是贡献。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德鲁克写道:“一个人要卓有成效,必须先问‘我的工作能为组织带来什么成果’。”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的工作不是被安排、被支配,而是主动思考“我能贡献什么”。“牛马思维”只关注“我被迫做了多少”,贡献思维只关注“我创造了什么结果”。
举个例子,我听过一个工厂经理的故事,这位经理每天都在抱怨工人消极、效率低。有人问他:“你有没有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工作对顾客意味着什么?”
经理沉默了。后来他改成每天在早会上讲:“我们今天生产的零件将被装进飞机,让数百人安全飞行。”几个月后,员工主动提出了多项改进建议。这就是区别:当工作被看作有意义的贡献,人就不再是被驱动的牛马,而是主动创造者。
二、尊重自己是职业化的起点。在《管理:使命、责任、实践》中,德鲁克写道:“管理者的首要职责是把人看作资源,而不是成本。”
这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个人。当你把自己当牛马,就默认自己是可以被消耗、被替代的;但当你把自己看作一项正在增值的资源,你就会主动思考“我怎样提升自己的能力,我怎样让自己更有价值”。有一个保险推销员的案例,他起初每天机械拜访客户,疲惫又焦虑。
后来,他开始分析客户的需求、整理案例、研究市场。一年后,他成为公司最优秀的业务员。他没有换公司,只是换了心态,从“卖保险的打工人”变成了“创造客户价值的专业人士”。
三、真正的自由来自自我管理。德鲁克说:“只有知道自己能贡献什么的人,才能掌控自己的工作与人生。”“牛马心态”最大的危害是让你习惯于被安排、被定义。你以为你在躺平,其实你是在放弃主动权。德鲁克提醒我们:你不能决定老板是谁、环境如何,但你可以决定你每天是在被动执行,还是主动成长。一个能自我管理的人,不管在哪里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如何摆脱“牛马心态”?德鲁克给过三条极其实用的建议:
一、问自己“我在工作中能创造什么贡献”,这能让你从抱怨走向行动;
二、把自己当做一项投资,每学到一个技能、解决一个问题,都是在增值;
三、定期反思“我是不是越来越有效”。德鲁克说:“有效的人总是在问‘做这件事值得吗’。”
所以,当你口头上说“我是牛马”的时候,其实是在削弱自己的力量。工作从来不是惩罚,而是让人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就的平台。别再把自己当牛马,要把自己当做一个在成长的专业人士,因为你不是被驱使的动物,你是那个能创造成果的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