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屏幕上,案件状态依旧显示“处置中”,而路灯已经在夜色里暗了半月有余。
![]()
2025年10月27日晚上8点,因路灯不亮数日,有市民通过“周口市智慧城管运行中心”系统上报了庆丰路与华山路交叉口向西部分路灯不亮数天的问题。案件迅速被受理,20点04分02秒,城管监督指挥中心接收案件成功;不到十分钟,监督中心立案,认为“描述清楚,信息无误”。
高效率的开端,曾让大家对问题快速解决满怀期待!然而,后续的进展却超出了预期,案件开始了在各部门之间的“流转”,一场部门间的来回转办就此展开。
![]()
01 案件流转,陷入循环
在智慧城管系统里,每个处理环节都被精确记录到秒,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流转链条。
10月27日20点14分52秒,市指挥中心进行第一次派遣;20点18分41秒,案件被派到川汇区指挥中心,很快被退回:“非本区域管辖”。10月27日20点38分10秒,市指挥中心再次派遣,要求“按时处置”。六分钟后,市城市管理局收到案件,同样要求“按时处置”。又过了18秒,案件到达市政管理处,得到的回应是:“经路灯所工作人员确认,由川汇区负责养护。”
案件像物品一样被转回了原点。第二天早上8点37分56秒,市城市管理局选择“回退”案件。一分钟后,市指挥中心再次派遣。8点39分04秒,案件到达川汇区指挥中心,随后被派往区住建局。
8点45分11秒,案件又回到区指挥中心,然后被转向区城管局。自此,案件信息更新暂时停下,留下了未收尾的流程。
智慧城管系统界面清晰,时间记录精准,部门分工明确,唯独缺了一样:一个推进问题解决的执行环节。
02 智慧城管的运行困境
周口智慧城管运行中心的初衷,是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案件上报、分配、处理的全流程数字化,理论上应该比传统方式更高效。
但在这起路灯案件里,我们看到的不是科技助力的高效治理,而是技术框架下的流程空转。系统能精确记录每个部门的流转动作,却没法推动任何一个部门实际承担责任。
当系统从解决问题的工具,变成记录流程的台账,智慧城管的“智慧”定位难免让人反思。科技能搭建高效的平台,却难以改变部门间“各履其责”之外的协同不足。
有市民无奈说:“这系统记录得这么细,是为了把流程走完整吗?”略显无奈的是,详细的记录恰恰显出了流程衔接的不畅。
03 小路灯照出的治理细节
一盏不亮的路灯,看似是小事,却藏着城市治理的细节短板。
对居民来说,路灯不亮不仅影响夜间出行的便利,更让大家对城市服务的响应力多了几分疑虑。当基础诉求在部门间流转10天没进展,消耗的是公共服务的信任度。
部门职责的边界划分,有时会为流程衔接留下空隙。市政管理处称“由川汇区负责养护”,而川汇区一开始表示“非本区域管辖”。在这样的衔接拉扯里,公共服务的体验成了受影响的一环。
从10月27日到11月6日,案件状态还是“处置中”。系统显示最后更新停在10月28日上午8点45分21秒,之后再无新进展。
夜晚,庆丰中路那段路依旧暗着。智慧城管系统安静记录着这一切,也记录着流程待推进的状态。
科技本是为了让城市服务更贴心,但再智能的系统,也离不开人的主动协同。当部门间的流程衔接裹上技术的外壳,若没了实际的问题解决动作,终究难回应老百姓的真切需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