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近年来,河套学院紧抓科研实力攀升契机,创新构建“一二三”科研育人体系,以“科研反哺教学”为主线,依托“科普基地、科研平台”两类载体,通过“项目助教、思维引教、成果进教”三种方式,打造立体化育人格局,为本科教学质量提升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锚定一条主线建机制 筑牢科研反哺“压舱石”
学校将“科研反哺教学”贯穿于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全过程,通过制度设计、考核导向、经费保障三维发力,推动科研资源向教育教学高效转化。
在项目管理上,学校出台《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各级科研项目原则上吸纳至少1名本科生作为项目参与人员;制定《科研助理管理办法》,规范劳务费发放流程。近3年,学校超510人次本科生参与科研,456人获经费资助,一批高年级本科生成长为科研团队骨干,实现实践水平与综合能力双提升。
在考核评价上,学校制定《二级院系科研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专设“学科建设与科研育人”指标,将指导学生发表成果、科研转化教学资源等纳入考核,并融入院系领导班子年度考评。在职称评审业绩成果量化中,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成果视同教师成果,并给予该成果1.2倍激励系数,充分激发教师科研育人积极性。
在经费支持上,学校56个科研团队覆盖90%以上专任教师,学校出台科研团队统筹资助政策,将学生署名成果纳入支持范围。在该政策支持下,一些本科生成果发表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示范效应显著。
依托双载体搭平台 打造实践育人“新高地”
学校整合优质科研资源,以科普教育基地与科研平台为载体,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与创新实践舞台,不断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成为科学启蒙阵地。学校解剖数字人展馆等四大场馆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每年为3000-4000名新生开展为期20天的科普入学教育。场馆汇聚了前沿成果、先进设备、优质资源,通过展览、讲解、互动等形式,将前沿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在入学之初就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基地连续举办2届科普讲解大赛,不仅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也营造了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科研平台化身创新能力培养基地。学校建有包括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在内的24个科研平台,并以多种形式向本科生开放。内蒙古自治区虫媒人兽共患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将“人畜共患病病原分离”等科研项目转化为学生实操训练;河套特色农畜产品营养与高值化利用研究中心选拔20余名本科生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建设“河套特色农产品指纹图谱数据库”,掌握液相色谱仪等精密仪器使用方法。学校本科生主持的创新创业项目,获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最佳创意项目”以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自治区级金奖等荣誉。
创新三路径促融合 激活协同育人“新动能”
学校以科研项目、科研思维、科研成果为核心,全方位推动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形成“项目助教、思维引教、成果进教”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项目助教强化实践能力。教师科研项目为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等提供丰富课题。近年来,源自在研项目的毕业设计比例持续上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思维引教培育创新素养。学校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探索科学知识,开展研究型教学,工科推行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文科运用案例式、实践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究知识本源。教师指导学生研读论文、分析专利,截至目前,学生在专业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获批“可溶性固体肥料溶解搅拌装置”等多项专利。
成果进教更新教学资源。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与教材,实现“科研选题即教学案例”。学校依托“黄河几字弯文化传播创新研究基地”科研成果,开设“黄河几字弯文化概论”“黄河几字弯古典诗词导读”等特色课程,编纂《河套文化概论》等专著。
依托“一二三”科研育人体系,学校实现了科研水平提升与教育教学质量改进的同频共振、双向赋能。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探索科研与教学融合的新路径、新方法,不断夯实育人根基,为培育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增添新活力、作出新贡献。
(作者:陈功明 董贵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