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曾是地方财政的“压舱石”,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数十年间,土地出让金及相关税费撑起了地方财力的半壁江山,也为公务员薪酬发放提供了重要保障。但随着城镇化进入存量时代、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土地出让金从峰值逐年下滑,2022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较2021年降幅达31%,多地土地流拍率攀升,这种“卖地生财”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当土地财政的潮水退去,如何维系数量庞大的公务员队伍薪酬发放,成为关乎治理效能与社会稳定的关键命题。
![]()
公务员薪酬的核心来源是财政预算拨款,其本质是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土地财政只是特定发展阶段的过渡性支撑。从财政逻辑来看,公务员薪酬发放从来不是依赖单一收入渠道,而是建立在多元财力基础之上。土地财政退潮倒逼财政模式转型,新的财力支撑正在从“向资源要钱”转向“向增长要钱”,从短期依赖转向长效可持续,具体呈现三大路径。
税收体系的提质增效是基本盘。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体,是公务员薪酬最稳定的支撑。当前通过健全地方税体系、加强征管效能,正在筑牢财力根基。一方面,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将新业态纳入税收监管,挖掘绿色税制潜力,让税收增长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另一方面,通过部门协同联动、涉税信息共享,实现“应征尽征、应收尽收”,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又堵塞征管漏洞,让市场主体的发展成果更多转化为财政收入。从长远看,随着制造业升级、服务业提质,增值税、所得税等主体税种的税源将持续壮大,为薪酬发放提供坚实保障。
股权财政的崛起是核心增量。依托全国国资系统超300万亿元的资产规模,股权财政正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型,成为土地财政的重要替代。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国有资本增值分红,合肥模式早已给出成功范例——地方政府通过国资平台投资战略产业,既培育了新兴产业集群,又通过资本退出获得丰厚收益,形成“投资-增值-分红”的良性循环。随着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比例的优化,这部分可持续的收益将持续补充地方财力,为公务员薪酬提供新的财力来源,其本质是让国有资产的全民收益真正反哺公共服务。
资产资源的盘活是重要补充。地方政府手中的存量资产、数据资源、自然资源等,正成为变现增收的“潜力股”。通过分层分类处置闲置行政事业资产、规范矿产资源开采收益征缴、探索数据资产有偿经营,可快速填补短期财力缺口。这种盘活不是无序变现,而是通过明晰产权、创新运营机制,让沉睡的资产产生持续收益,既避免了对企业和个人的额外负担,又能为财政注入稳定现金流,成为薪酬发放的“缓冲垫”。
值得注意的是,财力转型的同时,公务员队伍建设也在同步优化。通过机构改革精简冗余人员、推进“精兵简政”,让人力配置与财政承载能力相匹配;通过绩效考核优化薪酬结构,让薪酬发放与履职效能挂钩,既保障合理待遇,又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这意味着,维系薪酬发放不仅靠“开源”,也靠“节流”,通过双向发力实现财政可持续与治理高效能的统一。
土地财政的退潮,不是财政支撑的“断档”,而是发展模式的升级。从税收提质到股权增值,从资产盘活到效能提升,一套多元协同、可持续的财力支撑体系正在形成。公务员薪酬的保障,最终植根于经济发展的质量与财政模式的韧性。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化,新的财力支撑将更加稳固、更具可持续性,既保障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履职,也让公共服务的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