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很多传统的运动常识并非科学
最近我发现很多人在我的文章下面评论时,“科普”一些运动类常识,说实话,刚开始我挺欣慰的,看着很多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真的挺好。
不过,有些运动常识真的不科学,比如打篮球长高。今天我再分享三个大家知道的运动“真理”,其实都是“伪科学”。
![]()
估计不少家长要跟我一样拍大腿:原来一直都错了!
误区一:早练专项=早成天才?
曾经的我,看着邻居家8岁娃专攻足球,每天雷打不动练2小时,我差点也让儿子放弃篮球去深耕足球。满脑子都是“集中火力才能出成绩”的想法。
血泪教训:
教练一语点醒梦中人:12岁前孩子的骨骼、关节都没发育好,过早死磕一项运动,等于让身体某部分反复“加班”!
想起之前看到的新闻:一个10岁小守门员因为长期重复扑救动作,膝盖软骨都磨坏了。太让人心疼了!
![]()
正确做法:
多尝试不同的运动项目:
- 篮球练协调
- 游泳练全身
- 跑步练耐力
全面发展才是王道,以后真要走专业路线,基础也更扎实!
❌误区二:突击猛练=快速提分?
上学期学校运动会,为了让儿子立定跳远拿好成绩,我当起“魔鬼教练”,比赛前一个星期,每天逼他负重深蹲100次,练到腿打颤才停。
![]()
血泪教训:
结果呢?成绩没上去,儿子反而喊膝盖酸。去医院检查——差点肌腱炎!
医生严肃告知:青春期孩子的骨骺没闭合,过度高强度训练就是 “拔苗助长”!
正确做法:
循序渐进才是正道:
- 跳绳从每天100个慢慢加到300个
- 质量比数量重要得多!
❌误区三:出汗越多=练得越棒?
之前看儿子踢球,一个小时了还没怎么出汗,我就会说“再加把劲,没出汗就是没练到位”。夏天甚至让他穿长袖练,就为了多出汗“排毒”。
![]()
血泪教训:
医生说,出汗只是身体散热,跟锻炼效果没关系!孩子的体温调节能力比成人差,过度出汗很容易导致:
- 脱水
- 低血糖
- 头晕乏力
正确做法:
判断运动效果看这些:
- 呼吸急促但能说话
- 面色红润精神好
- 结束后很快恢复
真不用非得湿透全身!
现在的我,这样带娃运动
- 每周运动6天,每天1-1.5小时,多样化运动
- 不追求高强度,重在坚持
- 尊重孩子兴趣,快乐第一
![]()
说真的,咱们当家长的都想让孩子好,但用错方法反而会害了孩子。自从改了训练方法,儿子不仅体质变好了,对运动的热情也更高了!
今日互动:
各位爸妈,你们在带娃运动时,是不是也踩过这些坑?还有什么“祖传经验”想吐槽?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