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南周口市扶沟县崔桥镇的多个村庄,一场无声的对比正悄然上演,凸显出政绩考量与民生需求之间的微妙错位。
![]()
彼时,正值秋汛过后抢收抢种的关键时节,田间地头仍是一片湿漉漉的景象,积水尚未完全退去。村民们身着沾满泥水的衣物,在泥泞中艰难前行,争分夺秒地进行着排涝工作,只为能及时抢收那即将成熟的玉米。而在完成抢收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平整土地,为播种小麦做好准备。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那是他们一年辛勤劳作的希望所在。
然而,与村民们热火朝天的劳作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里的大喇叭正循环播放着冰冷的指令:“严禁焚烧秸秆,违者依法处罚”“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发现即严肃处理”。村口的显眼位置,还挂着一条醒目的横幅——“做守法公民 当禁烧模范”,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却显得格外刺眼。
![]()
在村头,“秸秆禁烧指挥部”值守点赫然矗立。干部们按时到岗打卡,拍照记录这一“履职”瞬间后,便进入棚内值守。他们的身影与棚外奋力劳作的村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仿佛两个世界的人。
此情此景,着实令人感到讽刺。连续的阴雨天使得土地积水严重,秸秆被雨水浸泡得能拧出水来,试问,这样的秸秆如何能够焚烧?又有谁会在这样的雨天燃放烟花爆竹呢?这些看似严格的禁令,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
这种怪异的局面背后,唯一合理的解释或许是,在某些人眼中,排涝抢收不过是农民自己的事情,即便收成不佳,也可以归咎于天公不作美。而禁烧秸秆和禁放烟花爆竹,却被视为实实在在的政绩指标。一旦在这方面管控不力,便会被认定为失职。
政绩,本应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民生,是为了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幸福。然而,当政绩的追求与民生的实际需求背道而驰时,我们就不得不反思,这样的政绩是否还有其真正的意义。农民们在田间辛勤劳作,为的是保障粮食的供应,这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而那些脱离实际的禁令,在此时显得如此不合时宜。
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重新审视政绩的定义,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上,让政绩的天平重新向民生倾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