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某地某个学校火了,但不是因为学术,而是因为一幕荒诞的“校园流浪”。视频里,大雨滂沱,学生们却无处可去,被迫在校园里游荡。
原因是一条奇葩规定:8点前,哪怕没课,大一新生也不准回宿舍;高年级好一点,只有没课才能在宿舍。
很多人在骂这个规定不人性,但“不人性”只是表象,这背后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
荒诞的“流浪令”
学校解释这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早起”的“好习惯”,去“锻炼身体”或“自我提升”。
这个理由看似合理,但是细分析起来却又没那么合理。
它完全无视了“变量”,暴雨天出去锻炼?这是锻炼身体还是锻炼“抗病能力”;无视了个体差异,大学生是成年人了,有人习惯早起背单词,有人习惯晚上泡图书馆,凭什么要用一个标准来强行统一?
![]()
有的网友觉得这是一场“管理秀”,是为了让“管理”看起来被执行了。
因为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看,什么是最大的“管理难题”?是那些待在宿舍“无所事事”的学生。他们可能在睡觉,可能在打游戏。这些行为在管理者眼里,是“不可控”的。
怎么解决?教育他们?引导他们?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一刀切”——把人全赶出去。
![]()
只要宿舍楼空了,学生们在校园里“流动”起来,管理者想要的“秩序感”和“活力感”就出现了。
至于学生是在雨中发呆,还是在亭子里玩手机,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不在宿舍”这个“问题高发区”了。
![]()
“管不了”背后的真相
为什么学校宁可用这种粗暴的“管理秀”,也不愿意用真正的“教育”来填补学生的时间?
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很多学校,尤其是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这个主业上,是力不从心的。
他们的课程设置可能陈旧,师资力量可能薄弱,无法提供足够优质的、能吸引学生的学习资源。
![]()
当一所学校没有精彩的课程、没有一座难求的图书馆、没有丰富的学术活动时,学生的时间拿什么来填满?
一个优秀大学的逻辑是:我用高质量的教学和资源“吸引”你走出宿舍;而一些学校的逻辑是:我没有东西能“吸引”你,那我就用规定“驱赶”你。
![]()
他们无法在“教”上拿出成绩,就只能在“管”上层层加码。强制晨跑、统一内务、严格查寝……这些都是“教育不足,管理来凑”的典型表现。
这种管理模式,本质上是在“销售”一种服务。它不是向学生销售“知识”和“能力”,而是向焦虑的家长销售一种“你看,我替你管住孩子了”的“纪律感”。
![]()
“圈养”的代价
这种“保姆式”的管理,短期看似乎“井然有序”,长期看,代价是极其高昂的。
它剥夺了大学生最宝贵的一项能力:自我管理。
大学本应是年轻人从“被管理”走向“自我管理”的过渡期,他们应该学会自己安排时间,自己决定是去学习、去社交还是去休息。他们当然可能犯错,可能虚度光*阴,但“犯错”和“试错”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
![]()
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待上几年,会变成什么样?他们会习惯于被动接受安排,缺乏独立思考,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当他们未来走上社会,面对一个不再有“强制规定”的环境时,很可能会彻底迷失。
![]()
小结
这所学校的“流浪令”,绝不只是一个后勤管理的“技术问题”,它是一个“教育理念”的“路线问题”。
这件事暴露了当下一些学校的困境:当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不足时,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把“严格管理”当成自己的“卖点”。但这种“管”,恰恰是对“教”的背叛。
真正的教育,是点燃火焰,是激发自主性;而这种低水平的管理,是强行“圈养”,是扼杀可能性。需要的是能让学生主动走出宿舍的“好课”,而不是逼着学生在雨中“流浪”的“破规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