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十年前的方鸿渐,揣着一张假文凭,在爱情与事业的围城里进进出出;八十年后的年轻人,捧着货真价实的学历证书,却在同样的困境里打转。钱钟书笔下的这座围城,非但没有在岁月中坍塌,反而在新时代里长出了新的围墙。
方鸿渐的困境,从来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剧。他像极了当下许多年轻人的镜像——受过良好的教育,却总感到无处施展;渴望真诚的爱情,却总是在权衡中错失;对世俗成功不屑一顾,却又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这种清醒的无力感,正是当代青年最熟悉的精神状态。
你看方鸿渐买假文凭时的自我开脱,像极了今天那些一边批判内卷、一边不得不加入考研大军的年轻人。他的懦弱与清高并存,恰是这一代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真实写照。我们嘲笑他,又在嘲笑中看见自己的影子。
这座围城的可怕之处在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而大多数人,连自己在城内还是城外都分不清。方鸿渐在三闾大学的处境,何尝不是现代职场的一面镜子?那些微妙的人际关系,那些看似重要实则虚无的职称争夺,那些不得不说的场面话——八十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同样的戏码里打转。
更让人心惊的是方鸿渐的爱情。他在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之间的摇摆,何尝不是这个选择过剩时代的隐喻?太多的可能性,反而让人失去了选择的勇气。他的每一次犹豫,都在提醒我们:自由若是太过沉重,就会变成另一种枷锁。
钱钟书的伟大在于,他写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时代的病症。方鸿渐身上那种"说不尽的聪明,做不出的决断"的特质,在今天这个崇尚"精致利己"的时代反而显得珍贵。至少,他的痛苦是真实的,他的迷茫是诚恳的,他的失败还带着知识分子的尊严。
当代年轻人重读《围城》,不是在寻找答案,而是在确认共鸣。当我们看到方鸿渐在演讲台上忘词的窘迫,在情场上进退两难的尴尬,在职场中左右为难的处境,我们终于明白:有些困境是超越时代的,有些迷茫是人类共通的。
方鸿渐最打动人的,或许正是他的不彻底。他不是英雄,也不是恶棍;不是天才,也不是蠢材。他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有些小聪明,有些真性情,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保持体面,却总是活得磕磕绊绊。
深夜的地铁里,年轻人捧着手机重读《围城》,突然在某个段落前停下。原来钱钟书在八十年前,就已经为我们这一代人画好了肖像。方鸿渐的围城,就是我们的围城——只是我们的城墙更高,城门更多,出路更难寻。
但重读《围城》的意义,不在于确认困境,而在于获得释然。知道有人曾经这样活过,知道这种困境不是我们的专属,知道在历史的循环中我们并不孤单——这或许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能帮我们走出围城,但能让我们在城里活得明白一些。
暮色渐浓,合上书本。方鸿渐还在他的围城里徘徊,而我们,也在建造着自己的围城。不同的是,读过《围城》的人至少知道:真正的出路不在城外,而在如何看待这座城。当我们停止寻找出口,开始认真经营城里的生活时,围墙或许就会在某个瞬间自动消失。
评论作者:易白,作家、诗人、编剧、导演、音乐唱作人。 百度百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