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法写诗,终是隔帘听雨。它能描摹泪痕的形状,却尝不到泪水的咸涩;它能堆砌月光的意象,却感受不到夜凉的刺骨。当颁奖词开始诵读由代码生成的篇章,我们突然意识到:文学的根,从来不在芯片里,而在长满庄稼的泥土里。
文字的含金量,从来不是书斋里炼金术的产物。那些在真空环境中打磨的华丽辞藻,像镀金的铁片,初见晃眼,细看却露了马脚。真正的杰作,都是从生活矿脉里炸出的原石——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鲁迅的闰土捏着钢叉,赵树理的山药蛋在土里打滚,哪个不是带着泥土的体温?
如今的写作者,太多人活成了文字的技工。他们精通修辞的工艺,熟稔结构的搭建,却忘了文章的灵魂需要用脚去丈量。没在产房外听过那声石破天惊的啼哭,怎么写得出生命的重量?没在工地搬过浸透汗水的砖块,怎么懂得混凝土的体温?这些粗粝的真相,是AI永远无法复制的基因密码,也是写作者最后的城池。
人民的目光最是雪亮。他们或许不说理论,却能一眼看穿矫情。就像老农捏把土就知墒情,读者扫两行字便品得出真心。石头磨不成金子,废铁炼不出精钢——没有血肉的文字,再光鲜也是空壳。
说到底,写作是种地,不是炼丹。你得把根扎进生活深处,吸饱人间的苦乐悲欢。当你的掌心磨出老茧,当你的脚底沾满泥土,笔下自然会生长出带着露珠的句子。那些在田埂上、在机床旁、在灶台边生长的文字,自有机器永远无法模拟的呼吸与心跳。
在这个算法狂欢的时代,更要牢记:最动人的文字,永远诞生在炊烟升起的地方。它可能沾着煤灰,带着汗味,不够精致,却跳动着真实的心跳——这才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复制的,属于人类的文学。
当算力吞噬了修辞,当数据淹没了灵感,我们反而更清晰地看见:文学最后的堡垒,不在服务器里,而在母亲哼唱的摇篮曲里,在劳动者结满老茧的掌纹里,在每一个平凡人凝视夕阳时眼里的光里。这些用生命本身锻造的文字,自带岁月的包浆,无需抛光打磨,自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写作从来不是语言的杂技,而是生命的考古。你要掘地三尺,才能触到那些被时光掩埋的真相;你要耐住寂寞,才能听见万物生长的声音。好文字就像老茶,它的醇厚离不开生长它的那片山水,离不开采茶人指尖的温度,离不开炒青时的火候与揉捻的力度。
算法的精确可以复制形式,却永远无法抵达那个在深夜里为陌生人故事落泪的灵魂,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为一句诗跋涉千里,为什么有人愿用一生打磨一个句子。这些看似不理性的执着,恰恰是文学最珍贵的部分。
暮色四合,炊烟袅袅。在键盘与泥土之间,我选择俯身贴近大地。那里有最鲜活的故事,最滚烫的情感,最坚韧的生命力——这些,才是文学永恒的原乡。
评论作者:易白,作家、诗人、编剧、导演、音乐唱作人。 百度百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