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一亮,就看见小区群炸锅:福州女子半夜发朋友圈,晒丈夫给“小草莓”买车转账六位数,配文只有一句“冷到家了”。
![]()
没人关心价钱,都在猜,“冷”说的是冬天,还是这段婚姻。
![]()
这声叹息像颗石头砸进池塘,一圈圈荡出来的,不是狗血,是成年人早就懂的日常——屋里没人说话,微信却叮叮当当。
有人去翻了福建省高院去年底的报告:认定“情感冷暴力”的成功率只有5%,原因很简单——证据太干瘪,一句“你根本不搭理我”到了法庭上轻飘飘。
那6.8%的聊天截图、4.2%的“在家零交流”视频,多数被法官一句“无法量化”打回。
冷冰冰的举证清单像一份离婚成本表:想坐实对方长期忽视,你得先掏2.3万请调查公司,还没算打车跟踪的夜班费。
更让人沉默的是厦门中院刚判下来的案子:丈夫给暧昧对象微信转账买Mini Cooper,法院把聊天记录、朋友圈点赞、深夜定位一连串拼在一起,第一次把“情感代偿”写进判决理由——钱不再是钱,是婚姻里被偷走的温度。
判词写得挺克制,却像给所有“没抓到床照就不算”的侥幸者敲响下课铃:证据不一定在床上,也可以在转账备注“乖,别冻着”。
福州冬天不长,但很多人已经习惯把暖气开到最大,也暖不了面对面刷手机的两人。
厦门大学去年的婚姻质量报告里,一行字小得像蚂蚁:福建夫妻平均每天深度对话8.7分钟,还不如煮一碗面的工夫。
差的那4分钟在干嘛?
刷短视频、回老板消息、给陌生人的“树洞”留言。
同城41%的“树洞”用户已婚,ID背后是一张张熟悉的床头灯侧脸。
![]()
街对面民政局的试点工作更有趣。
人家把诊室改成“婚姻体检”门诊,给夫妻俩录一段五分钟对话,拿AI分析对话中断次数、语音温度、眼神停留时长。
报告显示:在冷静期30天里,39%对夫妻因为“被看见”而放弃离婚——原来不是没感情,是没人认真听完一句话。
工作人员说,最常用的一句反馈是“他/她居然记得我怕冷”。
热闹之外,有人悄悄掰手指数日子:2024年6月,《福建省反家庭暴力条例》落地,“持续性情感忽视”第一次被写进告诫书。
以后报警回执单上可能出现一行新选项:“对方长期不回应我的日常分享”。
听起来像段子,却意味着“你不理我”不再是撒娇,是呈堂证供。
一线民警吐槽:以后出警得带录音笔和心理师。
回看那条朋友圈,底下多了一条最新评论:别只顾骂出轨,“冷”也是一种家暴。
点赞人数正一个一个往上跳,像深夜厨房热水器亮起的小灯,温度调在55℃,不高,却刚好能把冰凉的手心捂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