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广州往西南方向,驱车不足百里是佛山市,在佛山下辖的顺德区有一北滘镇,曾以桑基鱼塘的岭南风光而著称。
而今,这个常住人口仅40万的小城,却聚集了约13家上市公司,入驻了3000多家家电生产及配套企业,供应了全球约四成的微波炉、三成的抽油烟机,空调、电饭锅产量常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瞩目的制造业重镇。
其中,美的集团以超过4000亿元年营收、近6000亿元总市值成为当地“领头羊”。在龙头效应下,北滘镇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最齐全的白色家电全产业链和小家电产品集群。
过去四十多年来,在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下,众多新兴产业轮番上场,一大批企业先后站在了潮头之上。家电产业是最早登上舞台的成熟产业之一,美的、海尔、格力等龙头企业一度成为中国制造业由小变大、由弱胜强的代表。
1995年,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首次明确提出,海尔要在2006年进入世界500强。
在海尔定下KPI后,半年内全国30多家企业纷纷效仿。2004年,海尔集团营收达到1016亿元,成功打进千亿级俱乐部,也是第一家营收破千亿的家电企业。
彼时,美的年营收仅约200亿元,与海尔相差甚远。
在很长时间里,张瑞敏都是中国商界声名显赫的企业领袖,他缔造的海尔也被外界视为中国制造业重视质量的代表。
但经过二十年发展,美的却成功“弯道超车”,在业绩表现、市场份额等多个维度全面反超海尔。
反观海尔,似乎已陷入“中年危机”的困境。
这让外界很疑惑,美的凭什么能逆袭?与美的相比,海尔落后在哪里?美的崛起的方法论是什么?
美的高歌猛进,“压着打”海尔
家电行业还在挣扎之中,“寒冬”仍未结束。
奥维云网(AVC)发布的全渠道推总数据显示,2025年9月,国内家电市场(不含3C品类)零售额同比大幅下滑19.2%,市场整体承压明显。
如果从原因来看,家电行业步入“寒冬”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事实上,家电行业已多年未出现革命性技术,玩家们在存量市场搏杀。尤其是近两年,原材料价格上涨推高制造成本,叠加房地产市场下行影响,多数家电品类增长缓慢。
上市公司的表现是观察行业变化的窗口。亿欧在《2025家电30强出炉:石头逆袭、小米狂飙、格力下滑,龙头易主倒计时》一文中,通过对中国30家上市家电企业统计发现,2025年上半年,大约有40%的上市公司营收出现下滑。很明显,尽管受益于以旧换新国补政策,家电行业的确实现了增长,但确实上升乏力。
但值得一提的是,美的却实现了逆势发展,走出了连年上扬的增长曲线。往前追溯,可以看到近十年来,美的均保持着高速增长,业绩相当稳健。
![]()
2010年,美的销售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继海尔之后第二家千亿级家电企业。彼时,美的管理层明确,到2015年营收额要达到2000亿元。言外之意——要“再造一个新美的”。
两年后,2012年,何享健将美的权柄交到方洪波手中,这位编辑出身的文字工作者,上任之初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站在何享健的肩膀上,方洪波将美的又推向了新高度。
2024年,美的实现营收4071.50亿元,净利润达385.3亿元。与2012年相比(营收1025.98亿,净利润30.27亿),营收增长4倍,净利润增长超10倍。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以家电业务为基准,本文将美的集团家电业务拆分后,与海尔集团旗下“主力军”海尔智家对比,可清晰看出两家企业在核心业务——家电上的增速差距。
![]()
业绩数据是直观反映。整体上看,近十年来,美的家电业务均保持着领跑优势,一直“压着打”海尔,其增长韧性显而易见。
如果细究美的崛起史,不难发现,美的在半个多世纪的长河中,已探索出一套穿越周期的方法论。
千亿差距清零,美的用“四板斧”甩掉海尔
2024年,美的年度报告显示,ToB业务实现收入1045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达到25.67%。如果连续观察近几年的B端业务增长趋势,很容易让人疑问,美的还是一家地道的家电企业吗?
当然,从收入占比上看,家电依然是美的的基本盘。但不可否认的是,ToB业务的连年增长正在改变美的。
2023年5月,在美的股东大会上,方洪波明确表示,家电业务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成长空间有限,“要穿越产业周期、技术周期,必须要进行产业升级,找到新的所谓第二曲线、第二引擎”。言外之意,开拓ToB业务势在必行。
亿欧认为,美的实现逆袭,是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四板斧”,构筑了稳定的“护城河”。
第一“板斧”便是拓展ToB业务,形成ToC与ToB双轮驱动的业务架构。
从行业维度看,与智能制造相关的ToB业务昂扬向上,ToC家电市场则增长见顶,这也是美的急于转型的核心原因。
目前,美的以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为核心的B端业务已形成“三驾马车”:一是新能源与工业技术,二是智能建筑科技,三是机器人与自动化。三大板块在总营收中的比重较为均衡,其中新能源与工业技术业务略微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B端业务并非全部由美的孵化,很多业务由并购而来。
简单理解,C端消费家电为美的囤积了大量的“弹药”,成为美的在全球“扫货”的核心“底气”,这便形成了第二“板斧”——买买买。
![]()
亿欧粗略统计,美的大规模并购起于2004年,在2004至2025年间,美的至少发起了27笔并购。“买买买”的扩张模式,成为美的开拓B端业务的主要手段。
研发决定着技术的领先性,家电行业虽然不似人工智能、芯片半导体等高精尖行业一样重研发,但在技术上的投入也是拉开产品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
2020年,美的研发支出突破百亿元,近五年研发投入连年上涨,累计超过490亿元,研发支出比例和总金额已远超众多科技公司,这是美的的第三“板斧”——重视科技,重视研发。
美国商业专利数据库发布的“2023年全球250强专利领导者”显示,美的专利家族数位居全球第八名、中国民营企业第一名。
美的官方数据披露,截至2024年底,全球专利申请量超过15万件,专利授权维持量超过9万件。在研发上的巨大投入,为美的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打下了基础。
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凡世界级企业,必然会向全球要市场。美的很早便挥出了第四“板斧”——出海。
据美的介绍,“全球突破”与“科技领先、用户直达、数智驱动”构成了美的四大战略主轴,是美的主攻方向之一。
![]()
2024年,美的海外市场收入达到1690.34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达到41.52%,已接近半壁江山。
简单总结,美的的成功之道是,通过在全球并购,形成ToC与ToB并行的双轮驱动模式,又在连年高额研发投入下,实现产品和技术的领先性,再通过出海,将触角伸向海外市场,不断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由此,美的构筑了三条坚固的“护城河”:
一是强大的家电业务基本盘,为开拓B端业务提供核心支撑,二者互为辅助的发展模式;
二是控制并不断提升产业链效率优化,掌握行业话语权;
三是由技术带来的综合竞争力。
除肉眼可见的技术与业务变革外,强大的内核也必不可少——美的高层勇于变革,敢于放权的企业文化。
2012年,方洪波接手美的,成为民营企业历史上极少数职业经理人接班的案例,何享健给予了方洪波充分的信任。随后,美的不断变革,子业务、子公司均有较大的自主权,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企业的活力。
海尔失速,周云杰尚未破局
与美的的高歌猛进相比,海尔的处境似乎并不乐观。
很多人对海尔的印象,或许最深一幕仍是张瑞敏怒砸冰箱。1985年,海尔员工因失误致使七十余台冰箱出现缺陷,张瑞敏不仅未沉默处理,反而在全体员工面前用大锤砸碎冰箱,海尔也“一锤成名”。
从某种意义上看,张瑞敏砸冰箱并非普通企业事件,而是由此揭开了中国企业重视质量管理的序幕,象征着中国制造业质量精神的觉醒。
然而,拿到一副好牌的海尔,在今天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似乎正在陷入“中年危机”。
很长一段时间,海尔产品以质量闻名。但随着年轻一代的成长,审美、喜好正在发生转变,颜值、智能化正在超越单一的质量需求。对于很多年轻消费者来说,买家电可能不追求十年用不坏,反而需要的是产品更好看、使用更智能、设计更新潮。
但海尔似乎并未抓住年轻人的核心需求,品牌老化、营销和产品设计日益落伍。典型对比便是小米智能大家电,小米通过互联网思维造家电,发展迅猛,增速吊打海尔。
2019年,“午休门”事件让海尔一度陷入舆论漩涡。要知道,张瑞敏一直以擅长管理著称,在内部进行了“人单合一”等诸多探索。很显然,“午休门”成为张瑞敏管理困境的一个缩影。
更尴尬的是,“午休门”事件后,《财经天下》周刊又报道海尔内部高强度使用员工的问题。据称,海尔实习生一天需要工作12小时,10人工作仅5人分担,工作强度很高。
从2005年前后,张瑞敏在管理创新上耗费了巨大精力,这固然有所成就,但却无法掩盖决策失误导致的业务失速。
2004年,海尔集团营收达到1016亿元,成为家电行业首个营收破千亿的本土品牌。彼时,美的营收仅约200亿元,还不到海尔的五分之一。
20年后,美的营收站上4000亿元大关,业绩规模已具备和海尔一较高下的实力。毫无疑问,从增长幅度上看,美的成为妥妥的大赢家。
![]()
2021年,周云杰接棒,成为海尔新任“掌门人”。周云杰似乎意识到了海尔正在老去,因此迫不及待想推动海尔与年轻人对话。在今年两会期间走红后,周云杰“摸着雷军过河”,开通线上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了一批短视频内容。
不过,就目前来看,周云杰的动作对海尔品牌的年轻化效果难言如意,对业务的助推作用比起雷军,显然要差很多。摆在周云杰和海尔面前的困难,还有很多。
结语
凡优秀企业,皆能穿越周期。
毫无疑问,美的就是一家公认的优秀企业,拥有极其强悍的对抗周期波动的能力。
1968年,何享健带领23名工人创办北滘公社塑料生产组,以生产塑料瓶盖、塑料盆起家,在5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美的顺应潮流进军家电,从在电风扇市场站稳脚跟,到推行股份制改革成为乡镇企业第一股,再到打垮海外对手,顶住本土品牌惨烈价格战,通过连年大规模并购,同时开启全球化征程,美的持续进化,成为中国制造业极少数真正穿越周期的民族品牌。
更可喜的是,美的对股东毫不吝啬。2024年,美的大手笔分红267亿元,相当于将七成的净利润分与股东。若从2013年整体上市以来计算,美的合计分红已超过1340亿元。此外,美的还进行多次回购,以增加股东的收益。
就在发稿前夕,11月4日晚间,美的集团公告称,截至2025年10月31日,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公司A股股份数量为110431255股,占目前总股本的1.4372%。
从投资回报上来说,美的也不失为一家优秀企业。
回头看,从一个乡镇小作坊,到成为全球科技巨头,美的用“四板斧”挤掉海尔,成功穿越周期,其成长史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参考资料:
1.美的想撕掉“家电标签”.大V商业.
2.美的业绩新高,但靠的不是家电.有数DataVision.
3.海尔午休门背后:日均工作15小时无加班费,有人下跪求转岗.财经天下周刊.
4.4名员工中午睡觉被开除,海尔怎么了?正解局.
5.冲刺2000亿!美的跨国“买买买”,并购了哪些公司?南方日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