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常被视为 “长期战役”,传统观念中患者需长期服药维持,不少人因漫长的治疗周期产生心理压力与身体负担,但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临床发现存在 “治疗时长分水岭”—— 部分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实现深度缓解,用药时间较常规方案缩短 50%,且复发风险未显著升高。
1. 早期低危患者:
ISS 分期 Ⅰ 期、骨髓浆细胞比例<30% 且无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早期低危患者,是缩短用药时间的核心群体。这类患者肿瘤负荷低,未出现明显骨破坏、肾功能损伤,经 4-6 个疗程的诱导治疗(如硼替佐米 + 来那度胺 + 地塞米松方案)后,若达到严格完全缓解(sCR)且微小残留病(MRD)阴性,后续维持治疗时间可从常规的 3-5 年缩短至 1.5-2 年。
![]()
2.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MRD 持续阴性者:
年龄<65 岁、身体机能良好且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若移植后连续 2 次(间隔 3 个月)复查 MRD 阴性,可大幅缩短维持治疗时长。传统方案中,移植后患者需维持治疗 2-3 年,而此类患者维持治疗 6-12 个月即可停药。其核心原因在于移植已清除体内大部分癌细胞,短期维持仅需巩固疗效,无需过度治疗,同时能减少来那度胺等药物带来的血栓、第二原发肿瘤风险。
3. 对靶向药物快速响应者:
接受新型靶向药物(如达雷妥尤单抗、卡非佐米)治疗的患者,若在治疗 2 个疗程内实现部分缓解(PR)以上,4 个疗程内达到完全缓解(CR),且后续治疗中疗效持续加深,可考虑缩短总用药时间。例如,采用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方案的患者,常规需治疗 18-24 个月,而快速响应者在达到 sCR 并维持 6 个月后,可停药进入密切随访观察期。
![]()
4. 无高危预后因素的老年患者:
年龄>70 岁但无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无严重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若对初始治疗(如减量版硼替佐米方案)耐受性良好且疗效达标,可缩短治疗时长。传统老年患者治疗周期为 2-3 年,此类患者治疗 1-1.5 年后,若病情稳定,可转为 “定期随访” 模式。
5. 规范随访中病情持续稳定者:
无论是否接受移植,在长期随访中,若连续 1 年病情无波动(M 蛋白持续阴性、骨髓浆细胞<5%、无新发骨破坏),且无任何复发迹象,可逐步减量至停药。这类患者多为长期治疗后病情进入 “平台期”,身体免疫系统已能一定程度控制残留癌细胞,过度治疗反而增加副作用风险,通过密切随访(停药后前 6 个月每月复查 1 次),一旦出现微小复发迹象,及时重启治疗仍能获得良好疗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