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介绍一座被废弃的军事机场——“第10区”机场,又名**“卡林卡”。该机场于1998年被解散**,曾是第28歼击航空师所属航空团的驻地之一。
![]()
第301歼击航空团
驻扎在该机场的部队之一是第301歼击航空团(部队番号65383),其历史可追溯至1940年。当时在犹太自治州“比罗费尔德”机场,作为远东战线第15集团军空军第69混合航空师的一部分,组建了第301歼击航空团,下辖三个伊-16歼击机中队和一个伊-15比斯歼击机中队。
1941年伟大卫国战争爆发后,该团编入第97混合航空师。1942年1月,该团首批飞行员被派往前线。转隶第254歼击航空师后,1942年11月,又有27个机组在团长率领下奔赴前线。战后,该团换装新型雅克-9歼击轰炸机和美国P-63“眼镜王蛇”歼击机,返回远东。1945年8月,该团全员参加苏日战争,表现卓越,获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亲自通令嘉奖全体官兵。1948年,该团再次换装新型雅克-11教练歼击机;1953年换装喷气式米格-15和米格-17歼击机。1960年,该团编入防空第29航空师。
![]()
第301歼击航空团的苏-9飞机照片,从互联网上一个曾在该团服役的群组中找到,作者为瓦西里·斯瓦斯科夫。
1962年,该团开始掌握新型全天候歼击拦截机苏-9,其飞行人员从邻近“别廖斯拉夫卡”机场和滨海地区的“中央乌戈洛瓦亚”机场补充了新机组。
1962年夏季,在掌握新技术期间,一名飞行员因发动机停转而迫降时丧生;1963年,另一架飞机在起飞后500米高度发动机失灵,飞机坠毁在机场附近。飞行员身亡,坠机地点后来形成一个湖泊,飞机残骸在其中躺了很长时间。
1968年,在该团驻扎的“10号区段”机场开始深度现代化改造,期间建造了飞机拱形掩体、人员掩体,以及备用指挥所和防护指挥所。
1972年,机场开始第二阶段现代化改造,包括跑道加固和延长、滑行道维修,以及新建加油和煤油加注平台。在施工期间,该团被临时转移到萨哈林岛的“斯米尔尼赫”机场。
![]()
1973年该团个人照片,从互联网上曾在该团服役的群组中找到。
1976年,该团开始掌握新型多用途歼击机米格-23М,1981年转隶第28歼击航空师,该师自1986年起隶属第二组建的第8防空军团。
1994年,第301歼击航空团 被解散。
![]()
第582歼击航空团
1948年,该机场调入第582歼击航空团,该团于1941年在滨海地区的“沃兹德维任卡”机场组建,当时下辖两个伊-16型10歼击机中队和一个伊-16型17歼击机中队,编入远东战线第25集团军空军第70混合航空师。
1945年,该团作为第1远东战线第9空军第249歼击航空师一部,参加苏日战争的作战行动。
自1948年起,该团换装新型拉-7歼击机,随后为美国**P-63“眼镜王蛇”**歼击机,1949年转隶防空第65歼击航空军团的第149歼击航空师。
1952年,该团随师转隶第55歼击航空军团,同年秋季调往中国“邓沙河”机场,换装前线喷气歼击机米格-15。1955年春,该团随师从中国撤出,编入北方集团军第37空军,在波兰于1964年换装新型轻型超音速前线歼击机米格-21。
随着苏联解体,1992年5月,该团从北方集团军第4空军撤出,回国后在“斯摩棱斯克-北部”机场解散。
![]()
第26歼击航空团
1968年起,该机场还调入第26近卫歼击轰炸航空团,其历史始于1938年。当时在列宁格勒军区“戈列洛沃”机场,以第10独立歼击航空中队为基础组建,后转隶防空空军。
该团在伟大卫国战争中作为夜间歼击专业团参战,装备伊-16歼击机、高空拦截机米格-3以及英国**“飓风”歼击机。第2中队以苏联英雄Д.Е.奥斯卡连科**命名。1942年因出色完成作战任务,依据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命令,获“近卫”荣誉称号。
![]()
1944年 第26歼击航空团 雅克-9Д 与 雅克-1Б 飞机照片,来自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航空团与飞机网站。
1943年,该团开始改训新型英国**“超级马林 喷火” Mk V歼击机,1944年接收新型雅克-9**歼击轰炸机。
1945年,该团再次补充英国**“喷火” Mk IX歼击机,以及РД-1**电视通信设备试验样机。
1957至1960年间,未来苏联第二位宇航员Г.С.季托夫在此团服役。
1970年代初,该团开始掌握喷气式苏-7歼击轰炸机。1972至1973年机场现代化改造期间,临时调往邻近“别廖斯拉夫卡”机场。
![]()
这是一张1976年拍摄的照片,画面中是第26歼击航空团的苏-17战斗轰炸机
第26近卫航空团
1976年,该团被改编为第26近卫歼击轰炸航空团,并换装了新型的可变后掠翼喷气式战斗轰炸机苏-17(Su-17)。
自1979年起,部队开始掌握更新型的前线战术轰炸机——苏-24(Su-24),并由此改编为第26近卫轰炸航空团。
1989年,第26近卫轰炸航空团被正式解散。
![]()
这是一张第216歼击航空团苏-27战斗机的照片
第216歼击航空团
自1988年起,第216歼击航空团(部队编号27984)调防至该机场。
该团于1986年在“奥尔洛夫卡”机场组建,装备了第四代超音速重型战斗机苏-27(Su-27)。
然而,随着中俄关系的缓和,1996年4月26日,俄、中、哈、吉和塔在上海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互信及裁减进攻性武器的协定**。该协议于1998年5月7日正式生效。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1998年包括该团在内的多支前线航空部队沿边境被陆续解散,因为在新的政治与军事环境下,继续在边境地区部署这种类型的航空兵已失去意义。
![]()
随着最后一个航空团的解散,该机场被封存,随后几乎完全废弃,但直到2020年代初,前机场技术保障区(ТЭЧ)的一块场地仍被军方用于阅兵彩排。
目前,整个机场已废弃,仅原属某一中队的部分停机坪被远东航空运动联合会的民间轻型航空占用,同时还有跨地区飞行员与航空器拥有者公共组织的分部。
![]()
原“10号区段”机场驻地继续以卡林卡村的形式存在。
![]()
![]()
村边矗立一座高大的供水塔。
![]()
稍远处还有一座更古老的塔。
![]()
然而,师属部队原址的大多数建筑早已被拆解为砖块。
![]()
第28歼击航空师原司令部大楼坚持得最久,因此我们直接沿驻地主干道前往机场。
![]()
检视从第301歼击航空团第一中队的第一组飞机掩体开始。
![]()
这类 2А/13 型 掩体采用1960年代研发的快速组装预制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并辅以土方围护,用于保护航空装备免受弹片、枪弹以及恶劣天气的损害。
![]()
本组有 4 个,旁边另有 13 个。机场内总计 70 个 掩体,分两种类型。
![]()
掩体入口由厚重的双开防护门封堵,门内应填充沙土,但因重量过大,几乎从未实际装填。
![]()
门扇通过电动机驱动,沿预埋混凝土中的导轨上的滚轮移动。尽管这些大门本应防风挡雨,但也正因风雨侵蚀,它们经常故障。到苏联解体时,许多机场的大门已永久敞开,无法关闭。
![]()
大门上写有飞行人员须知。
![]()
掩体内部如下图,尽头处是排气通道。
![]()
掩体两侧设有额外壁龛,用于存放工具和加油设备。
![]()
![]()
在原停机位周围的灌木丛中,仍散落着旧飞机轮胎。
![]()
![]()
掩体组旁有一座小型技术人员用房。
![]()
旁边立有一块纪念石碑,石碑处是通往小型地下人员掩蔽所的入口。
![]()
内部早已空空如也,仅在土丘顶部仍露出1965年产 ВЗУ-100 型通风防护装置的通风井口。
![]()
沿滑行道前往第301歼击航空团第二中队的掩体。这里有 12 个 掩体,分成 三组,每组 4 个,通过扇形滑行道与主滑行道连接。
![]()
它们完全相同。部分掩体的防护门在2000年代就被切割拆除了。
![]()
有一个未经证实的传闻说,后来他们停止了切割,因为发生了一起事故——其中一扇门板倒下,压死了正在切割废金属的人。
![]()
在中部掩体群的中心,曾设有一个“П”字形的挡弹土垒,用于对飞机机炮进行校射。
机场被裁撤后,这里仍被附近的部队长期用作射击场,但到了2010年代末,这种使用也停止了。
![]()
过去,这里到处散落着大量弹壳。
![]()
以及空的弹药锌盒。
![]()
在掩体群所在的山丘间,还设有人员防护掩体和一些浅埋式小型仓库。
![]()
现在我们继续前往跑道——在机场解散后的一段时间里,这里曾被用作赛车赛道,后来又用于胜利日阅兵的彩排。
![]()
这条编号为047/227的跑道,全长2500米,宽40米。
![]()
跑道旁设有一个起飞指挥调度点(СКП),它是在中苏关系紧张、发生珍宝岛事件后的一次现代化改造中建造的,设有主要的地面观测舱。
![]()
照片:仍在使用时期的指挥调度点
那时,这里就是这样的景象。
![]()
除了主观测舱外,它还配备了带装甲玻璃的防护指挥舱,并设有地下掩体。
![]()
不过,内部已没有什么值得一看的东西。
![]()
(第二个通往掩体的入口。)
![]()
在加油坪附近还有几处车辆掩体。
![]()
![]()
![]()
而这栋建筑则是第301歼击航空团的司令部大楼。
![]()
在它的一面墙上,曾绘有从司令部方向看向机场的景象。
![]()
就在司令部入口正对面,还有一座小山丘。这里在1966年建起了一个航空团备用指挥所的小型地堡。
![]()
里面只有几个房间。
![]()
![]()
室内散落着标有“Т-10С制品”字样的箱子。这个代号对应苏-27战斗机,显然这些箱子里曾存放过这批曾驻扎在该机场的苏-27相关设备。
![]()
总的来说,内部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一看的遗迹。
![]()
在司令部大楼后方,曾有技术维护部的机库,用于飞机的检修。此处在后来的阅兵彩排期间仍被军方使用,因此当时没能拍摄。军方彻底撤离后,这里也再无看点。
![]()
接下来,我们移至机场的另一侧——这里曾有一组由第26突击轰炸航空团(АПИБ)一个中队使用的12个飞机掩体。不远处,一模一样的另一组12个掩体如今被小型民用航空所使用。
![]()
这些是较早期的掩体,配有可滑动的防护门。门板由带有加固肋的钢筋混凝土板组成,解锁后可依靠自身重量向两侧滑开。
![]()
然而在早期使用中,门板经常发生错位、钢缆磨损、以及电动绞盘因雨水受损等问题。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这种结构的掩体在大多数机场都被永久敞开,不再关闭。
![]()
(照片:仍在使用时期的掩体,由里纳特·瓦列耶夫拍摄,来自在此服役者的网络小组。)
那时,它们就是这样的样子。
![]()
如今,它们中的大多数门板都已倒塌。
![]()
内部结构几乎与带双扇门的掩体相同,只是排气通道更窄,且方向不同。
![]()
沿着跑道返回。
![]()
在营区附近的灌木丛中,还能看到一些整流罩——不清楚是来自导弹、附加油箱,还是飞机机头部件。
![]()
好吧,这就是全部内容。
![]()
感谢观看,我们下次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