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厢里,两个年轻人为“苹果好还是安卓好”争得面红耳赤;朋友圈中,有人晒出iPhone开箱照,配文“终于配得上自己”;直播间内,网红嘶吼着“用安卓的都是穷人思维”,弹幕却疯狂刷起“真实”。这不是段子,而是被精心设计的数字剧场——在“户晨风”们编织的叙事里,一部手机,早已不是通讯工具,而成了阶层判决书。
央视近日披露,网红“户晨风”因长期制造社会对立、恶意收割流量,已被全平台封禁。其账号反复鼓吹“苹果=精英,安卓=底层”,将消费选择异化为身份等级,甚至贬低国产品牌、鼓吹“只买特斯拉”,以极端言论煽动情绪、博取关注。这不是孤例,而是一场以符号为刀、以焦虑为燃料的系统性异化。
![]()
消费,本为满足需求。但在今天的数字社会,它早已被重构为一场身份表演。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曾指出:现代人消费的不再是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其符号价值。iPhone之所以成为“图腾”,不因其性能碾压所有安卓机,而因广告、社交平台与舆论不断将其编码为“精致”“成功”“有品位”的象征。人们购买的,是它背后那套被广泛认可的身份叙事——我用苹果,故我在。
这套符号系统,在算法与流量的助推下,迅速演变为可复制的牟利工具。户晨风们深谙此道:只需将消费偏好极端化,贴上“精英”“底层”的标签,便能瞬间点燃群体对立。他们不生产观点,只放大偏见;不提供价值,只贩卖焦虑。因为争议即流量,对立即变现。一个被封的账号背后,是整套“情绪经济”的运转逻辑:越撕裂,越赚钱。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符号操控正渗透进更多领域。买不起“网红同款”就是“low”;孩子没上国际学校就是“耽误前途”;开国产车就被嘲“没追求”。每一种生活选择,都被悄悄换算成社会评分。当消费不再是自由意志的体现,而成为身份焦虑的出口,我们便已沦为符号的奴隶。
封禁一个账号容易,瓦解一种逻辑很难。平台不能止于事后清理,而应识别并拦截那些刻意制造对立的内容模板。监管也需从“追责账号”转向“追责主体”,防止换壳重生。但最根本的防线,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当我们下一次被“你用什么手机”这类问题刺痛时,不妨自问——我是在选择工具,还是在被工具定义?
![]()
真正的自由,不是拥有某款商品,而是有能力拒绝被它定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