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晨风被永久封杀,央视点名批评,罪名注定让他复播无望,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内容创作者们为了博取关注各出奇招,但有的人在追逐热度的过程中忘记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近期被央视点名批评并被全网封禁的百万网红博主户晨风,正是这种“流量至上”思维的典型受害者与警示案例。
![]()
户晨风早期的视频以“展示跨国消费差异”为主题,凭借轻娱乐化的表达方式积累了大批粉丝,然而,当他发现理性内容难以再引发流量时,便开始刻意制造争议,走上了“极端话题”的道路。
![]()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那套荒唐的“苹果人vs安卓人”理论——他用手机品牌划分社会阶层,将“苹果人”包装成所谓“精英群体”,将“安卓人”贬为“底层代表”,这样的内容不仅毫无价值,反而充满了对普通消费者的侮辱与歧视。
![]()
事实上,选择哪种品牌的手机,本质上只是个人消费习惯的体现,与人的品格、能力、社会地位毫无关联,可在户晨风的精心包装下,这种无关紧要的差异被放大成“身份象征”,甚至被当作评判一个人“是否体面”的标准,他用极端标签挑动情绪,用偏见制造对立,让一场原本可以轻松讨论的消费话题,变成了社会撕裂的导火索。
![]()
这类以“挑拨对立”“制造戾气”为核心的内容,其实并非个案。在短视频算法的推动下,越极端、越冲突的言论往往获得更多曝光与互动,于是,一些博主开始主动迎合这种机制,用煽动性的言辞去刺激观众情绪,从而实现。户晨风正是这种“情绪营销”的极端样本,只不过,他最终触碰了监管红线,迎来了必然的结果——账号被封、内容清空、彻底退出公众视野。
流量变现
![]()
央视在报道中指出,这种“恶意挑动群体极端对立、宣扬暴力戾气”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表达的范畴,甚至涉嫌违法,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任何传播行为都应以正向价值为底线,平台有责任清理这种破坏公共秩序的内容,而创作者更应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
户晨风的倒下,既是对他个人的惩戒,也是对整个自媒体行业的一次警示,流量不是原罪,但当流量成为唯一目的时,它便会反噬创作者,真正能让人长久被记住的,不是挑动情绪的噱头,而是能传递理性、温度与共鸣的内容,网络时代需要的是价值引领,而不是情绪操纵,户晨风的“彻底凉凉”,或许正是互联网生态回归理性的开始,对此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