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媒体报道,北京某“红圈律师”回河南老家公园摆摊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并且录制相关视频发布到网上,以至于被律师同行称之为“摊神”的新闻,引来热议。
![]()
有媒体评议到,律师摆地摊免费法律咨询,接地气又干货满满,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律师”。可是,在“红圈律师”一直被标榜为行业标杆地位,从事的业务都是股权债券、证券基金、涉外业务等高端商务领域的背景下,出现从业人员跑到老家公园,去接受晨练老大妈的法律咨询,进而承揽相关法律业务的场景,着实令人觉得突兀。
一直以来,“红圈律师”不仅是行业内业务高大上的象征,更是高收入的代表。用行业内的调侃语是,“其他律所不能做的业务,红圈律所就可以做;其他律师不能给的高薪,红圈律所就可以给”。
流行在律师圈里的行业歧视链显示,国内仅有几家堪称“红圈律所”的行业地位,仅次于只做国际化业务、整天打国际官司的外资所,牢牢的霸占着国内律师业务的优质客户、高端业务,傲视行业的那些芸芸众所,诸如什么精品所、综合性连锁大所以及所谓的地方大所、中小律所。
很多年轻律师,纷纷以挤进“红圈律师”视为从事法律事业的人生追求和身份象征。如今,“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媒体看到的是“红圈律师”借地气,可对于七八十万的律师同行来说,却未必是好事儿。
说句行业内的大实话,那些习惯了商业纠纷的“红圈律师”,别看法条可以背的很娴熟,未必就能驾驭和指导普通的民事纠纷。公园里大爷大妈的那些法律业务,通常是广大中小律所、律师的业务领地。
如今,凭着“红圈律所”、背靠的“北京”律所的头衔,不去研究和开拓高端业务领域,却来“降维打击”的争夺网购、劳资纠纷、校园侵权等普通纠纷,实则体现的是一种行业内的“内卷”。尤其是,是在广大中小律所律师业业务锐减、收入堪忧的当下。
![]()
司法部数据显示,近三年35-40岁律师转行率从6.8%激增至22.4%,其中红圈所背景占比达17%。“红圈律师”摆地摊,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曾有自媒体称,2024年5月,北京国贸商圈的地铁口,西装革履的白领们发现,曾在某红圈所负责IPO业务的某律师,开始支起煎饼摊。
给出的理由是:当资本市场遇冷、律所创收压力飙升时,很多“红圈律师”,除了要拼出“永动机”的加班状态,还要拿出揽得到、留得住的业务资源,不得不面临着不进则退的职场“折叠层”局面。激烈的竞争之下,虽然头顶“红圈”的名号,却不得不面临着要么转行、要么换赛道的抉择。
近日,网传的一张律所内的财务通知,在社交圈内流传,真实的反映了当下一些律所、一些律师的收入状况:有的律师已经几个月的收入为0了。
![]()
按照律所不养闲人的行业惯例,律师的所有社保、需要缴纳的行政管理费、行业会费等,不管律师有没有收入,都是要缴纳的。这意味着,几个月收入为零的律师,就需要自掏腰包缴纳这些费用了。几个月还可以接受,要是成年累月如此,是不是到了抉择是否坚持下去的时刻了?
不知道为何,一些媒体居然认为,在街上摆摊法律咨询的,“通常为老百姓做免费咨询的,大多是律协组织的,律师个人自发自觉摆摊的并不多。”。他们并不知道,如今很多律师,已经将律师业务早就推广到了商业街的挨家挨户“扫街”、医院各个科室的病床。
![]()
语人君关注的一个律师自媒体就是,不定期的分享自己和律师同伴挨家挨户“扫街”的经历。从一开始的害羞,迟迟不愿动身,到最终犹犹豫豫的走街串巷推销自己,有的是冷眼旁观,有的是半信半疑,但也有很多是一拍即合、热情咨询。
律师的感悟是,战胜自己内心对律师行业的职业定位、思维定式才是最主要的,只要能够战胜自己的心理困局,就会发现,付出就会有所收获。与其天天坐在办公室里无所事事,不如切切实实的走进服务群体,尽管别人的眼光各有不同,但谁说律师只能坐在办公室里等别人上门求助?
如果月收入几万元,每天坐在四季恒温的办公室里就行,谁还会跑到街头去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呢?“红圈律师”到街上摆摊,可以看到一位律师的职业坚守。谁规定“红圈律师”不能代理普通民事纠纷?
律师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凭着个人魅力谋取业务的职业。“红圈律师”可以回老家摆摊开拓业务领域,那些数月零收入的律师,还有什么理由不行动起来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