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至30日,以“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为主题的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圆满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嘉宾在此碰撞思想,一系列关乎未来金融发展的政策在此发布,既立足当下金融形势,又着眼“十五五”时期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成为观察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窗口。
![]()
10月30日,在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中国银行重庆沙坪坝支行的跨境金融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在为客户办理相关跨境金融业务。人民视觉
精准锚定新坐标
把稳金融强国“方向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指出,要“锚定‘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推进金融强国建设”。这一表述深刻揭示了金融工作的时代使命。
强化使命担当,金融服务大局迈向新高度。论坛年会达成共识,未来金融工作将更加注重政治性、人民性。李云泽提出,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协同、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并重、融资期限与产业发展匹配、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动”的金融服务新模式。
这一表述精准切中了当前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西南财经大学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主任、首席研究员方明认为:“新的金融服务模式立足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立足于新质生产力、人的发展和产业发展,为我国金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深化改革创新,现代化金融体系筑牢硬根基。在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金融资源将更精准投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领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将通过“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良好环境。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则指出,要“纵深推进板块改革,增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包容性和覆盖面”,特别是启动创业板改革,设置更契合新兴产业特征的上市标准,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企业提供更加精准、包容的金融服务。
引领全球治理,塑造互利共赢新路径。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纲在主场论坛上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参与国际经贸和金融体系过程中实现经济飞跃式发展,已成为国际金融治理核心成员。”他指出,中国在全球、区域、双边、国别四个层面为全球金融安全网建设贡献力量,包括推动IMF改革、引领全球主权债务协调治理、完善清迈倡议、开展本币互换、优化外汇储备管理等。
夯实战略支点,金融街服务能级再提升。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北京金融街正以其独特优势,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产管理高地。数据显示,金融街以占北京市0.02%的土地,贡献了全市近70%的金融业税收。通过“四位一体”服务机制和“6R”服务体系,金融街正成为国家金融政策落地与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
据了解,目前已有4家大型商业银行在京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邮储银行AIC也正在筹建,这些举措将进一步强化首都金融资源集聚效应,为“十五五”时期金融改革提供坚实支撑。
密集释放强信号
注入稳预期“强心剂”
本届论坛年会最受瞩目的是金融管理部门“一把手”密集释放的政策信号。这些举措既有宏观层面的方向指引,也有微观层面的精准施策,充分体现了政策制定的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
货币政策方面,稳健灵活,筑牢风险“防火墙”。潘功胜明确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这一举措彰显了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活性和精准性。在民生关切层面,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疫情特定期间已偿还的小额违约记录不予展示,计划2026年初执行。这一政策既体现人文关怀,也有助于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在风险防控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将加快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重点推进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重点领域风险防范等工作。
金融监管方面,精准适配,优化资源配置渠道。李云泽详细阐述了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的具体路径。在服务新质生产力方面,将“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向中国城市报记者分析:“这要求金融体系从过去偏重基础设施等‘硬资产’的投资,转向更加注重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支持”。在普惠金融领域,李云泽提出要“拓展小微、民营、‘三农’金融覆盖面,让普惠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千企万户”。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李一帆认为,这体现了“金融为民”理念,使金融服务“毛细血管”延伸至更广泛的地区和人群。
资本市场方面,深化改革,强基固本提信心。吴清宣布将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并持续推动北交所高质量发展。这些举措旨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升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能力。同时,证监会于论坛年会开幕当日正式推出《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通过优化准入管理、扩大投资范围等举措,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加透明、便利、高效的制度环境。吴清特别指出要“大力提升投资者权益保护质效”,这被视为夯实市场信心的关键之举。
外汇管理方面,稳步有序推进,统筹安全便利度。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表示,外汇局将推动外汇领域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完善“越诚信越便利”的外汇政策体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王雪坤认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有助于推进国内相关领域深层次改革和制度建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携手绘就新图景
开启全球合作“新窗口”
论坛年会不仅是政策发布的平台,更是思想碰撞的殿堂。与会的中外专家围绕全球金融变革与中国机遇,展开了深度、务实、富有建设性的对话。
对于管理部门释放的政策信号,专家们给予了高度评价和深入解读。关于金融服务新模式,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锁凌燕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强调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并重,说明未来发展不仅需要提升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还要充分提高投资于人的能力、健康和创造力”。在科技金融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后续,金融服务要贴近中国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要更多关注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
在防风险方面,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向中国城市报记者坦言:“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上升,部分中小银行暴露出资产质量恶化、信用风险加剧、资本不足和公司治理不完善等问题”。
对此,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建议:“金融业要切实承担起防风险的首要责任,构建‘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早纠偏’的闭环管理机制”。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则表示,“五大监管”旨在对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实施全流程、全链条的监测预警,而中央、省、市、县“四级垂管”架构则极大地延伸了监管触角,提升了区域性风险防控能力。
本届论坛年会首次设立5个境外分会场,国际化色彩愈发浓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巴勃罗·埃尔南德斯·德科斯等国际组织负责人通过视频发表演讲,一致认为国际金融合作潜力巨大,应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金融的发展已深度融入全球体系。我国不仅是国际金融治理的参与者,更逐渐成为规则协同和风险共治的重要推动者”。方明进一步表示:“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既促进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也促进外部金融机构和资金的进入,通过提升我国金融机构的全球竞争能力,不断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论坛年会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的讨论进入了更务实阶段。娄飞鹏建议,在科技金融方面,引导银行、证券公司通过贷款、股权投资等多路径服务科创企业;在绿色金融方面,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与国际接轨;在普惠金融方面,推广数字化产品,提升首贷户覆盖率;在养老金融方面,加快个人养老金账户产品货架建设;在数字金融方面,推动金融数据要素市场化,防范算法歧视与数据滥用。
原标题:让政策“暖意”化为发展“暖流”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凝聚共识描绘创新发展蓝图
■来源:中国城市报记者 孙雪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