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巴城
每一年的九月或十月,是传统纸媒的征订季的开始。
最近,广东的《作品》杂志的两个征订视频有点火。第一个视频是《作品》杂志的主编一边气喘吁吁地奔跑,一边推销着杂志——你别走哇,我们这个杂志很好看的!我们是中国最美期刊啊!现在我们给你打折,打骨折……我……我还送个袋子!我还送一支钢笔!
满满的都是诚意,但也能让人感觉到一种悲凉。
另一个视频,主编穿着白大褂,一本正经地在给一个“病人”号脉、问诊,然后开出了治病的“药丸”,就是订阅《作品》杂志。
除了两个视频之外,《作品》杂志还有一则有点雷人的征订广告——2026不订《作品》杂志的十大严重后果。
![]()
以上三个征订广告,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二个视频,主要是原创,后面还有反转——穿白大褂的医生原来是精神病院跑出来的患者。挺有意思的。
第一个视频是网上都玩烂了的梗,不算是原创作品。作为一家有影响力的杂志,更应该注重原创,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梗。你的作品(推销广告也算是作品)都不是原创,如何要求作者的作品一定是原创?
那个不订杂志后果很严重的广告,看起来很有创意,实际上容易引起人的逆反心理。已经有网友在小红书某账号下面留言说,我巴不得多喝几杯奶茶。
当然,还是要认可《作品》杂志的努力和创新,任何努力和创新都值得尊重。
除了《作品》杂志,其他的一些文学期刊也不甘落后,纷纷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数据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我这两天看了一下相关刊物的订阅量,大多数是两三百本的样子。也就是说,跟热闹的吆喝相比,各家文学期刊的订阅量并不是那么的理想。没办法,现实总是很骨感。
《作品》杂志的“跑步推销”,也是当下众多文学期刊现状的一个缩影。与三、四十年前的盛况相比,令人感到唏嘘不已。
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期刊的黄金时代。这里就不再去讲什么数据,那些数据现在看来都是惊人的。
来一个真实的例子吧,这样更加的具象化。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南有一本杂志《海南纪实》,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从1988年创刊到1989年8期总共9期,还不到一年。但这本杂志在那个年代火得一塌糊涂,创造了期刊界的神话。
这本杂志的主编便是大名鼎鼎的作家韩少功。
《海南纪实》的定位就是新闻纪实、关注社会热点、挖掘新闻的幕后、揭秘和解密历史事件,特色鲜明,定位精准。一上市就受到欢迎,仅创刊号就发行了60多万册,到第3期就突破了100万册。后来,火爆的程度到了三家印刷厂同时开工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书商们开着卡车,手里拎起着一麻袋一麻袋的现金,心急火燎地跑到杂志社抢最新的一期《海南纪实》。甚至还有书商提着名烟名酒名茶和各种珍贵的礼品,来杂志社“走后门”。
可以说是“一刊难求”。
那时候还没有百元面值的钞票,杂志社的工作人员数钱数得手指发麻。不到一年的时间,杂志社就买下十多套房子供员工居住。巨大的发行量带来丰厚的利润,仅仅缴税就接近百万元。
大家想一想,那个时候的一百万元是什么概念?
![]()
岁月流转,时过境迁。三十多年过去,文学期刊突然就成了这个样子,当街叫卖,不仅打折,还要打到骨折。
其实现实就是这样子的,经常发表作品的作者,基本上很少订阅杂志的,就算是订阅,也是“友情赞助”。那些知名的作家和诗人就更不用说了,是杂志社免费给他们寄。所以真正自愿订阅的人,就不是那么多了。
文学期刊都是由财政支持和补贴,订阅量的多少对他们的生存并没有什么影响,他们不需要订阅量来生存下去。因此可以说订阅量就是主编的“政绩”,是杂志影响力的体现,也是杂志的面子。
一本文学期刊的订阅量不到一万份的话,就是亏本的“生意”,因为纸张、印刷和物流等成本都摆在那里的。但现在的文学期刊,很难有订阅量上万的了,所以大家基本上都在赔本吆喝。
2025年,中国文坛突然爆出多起特殊的抄袭事件。在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我就预感到2026年的文学期刊,订阅的人会更少,这并不是什么唱衰,没有这个必要,是抄袭事件的负面影响太大了。
主要原因就是某些抄袭者,因为有某些不方便说的背景,导致事发后相关的文学期刊并没有像之前那样发布严正声明。文学期刊用沉默的态度来对待沸腾的舆论,这样的双标,引起了大众的不满和反感。
文学期刊的集体沉默,实际上就是一次集体的塌方和摆烂。
甚至还有某大刊的一位女性编辑在社交媒体上,阴阳怪气地讥讽提出批评意见的读者,这种态度非常的恶劣。
文学期刊对大众质疑的沉默,对待抄袭作者不同的双标态度,让自身的公信力急剧下降。如此这般,将会直接影响到订阅量。
对当下的文学期刊来说,征订工作要努力、持续地去做,但没必要在这方面过于用力,毕竟每一家杂志都不靠这个来盈利和生存。
重点的工作应该是把好作品审核的关口,尽量避免抄袭作品出现,就算是出现抄袭,不论作者是谁,有什么背景,都要一视同仁,公开发布严正声明,不要遮遮掩掩。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即便是那个“一刊难求”的时代一去不返,也要静下心来办好一本文学期刊,守住文学的火种与尊严,为读者奉献出精美的精神粮食,就是值得被看见和尊重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