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李不言 | 论精神防御机制⒂:抵消
—— 用一种仪式把“过不去”变成“翻篇了”
当精神病学进入21世纪时,弗洛伊德学说的许多部分可能会被抛弃,但关于防御机制的阐述却不会。
—— 范伦特(G.E.Vaillant,1992)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另一种防御机制:抵消。
现实中,一旦发生了一些令人无法接受的事情,人们常常以某种象征性或魔幻般的姿态或仪式来抵消由此造成的心理不安。
例如,按我国民间习惯,过农历年时不要打破东西,万一小孩打破了碗,老人则赶快说“岁岁平安”;如果无意中说了不吉利的话,则赶紧淬口水等等。
再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潜意识里不被允许的情感或其他痛苦体验。
![]()
一、 抵消的本质与心理动因:心灵的“撤销键”
抵消,是指个体通过采取某种象征性的思想、言语或行为,来潜意识地否定、弥补或“消除”已经发生的、令其感到不安的念头、欲望或行为,从而减轻内心的内疚、焦虑或恐惧。其背后运作的,是一种类似于原始巫术的“心理魔法”,相信思想或仪式可以直接改变或抹去现实。
一句话定义:抵消=“事情已发生,但我要用象征仪式让它‘不算数’,从而重置心理天平”
![]()
1. 魔幻思维:这是抵消机制的心理学基础,常见于儿童和某些宗教、民俗中。其逻辑是:“只要我做了A,就能抵消B带来的后果。” 例如,孩子认为闭着眼睛就不会被找到,或者说一句“不算数”就能收回刚才的话。
2. 控制感的夺回:当个体因自己的某个念头(如希望某人消失)或过失(如打碎物品)而感到失控和焦虑时,抵消行为能让他重新获得一种“我能掌控局面”的感觉。
3. 处理内在冲突:它尤其常用于处理由攻击性冲动或性冲动引发的超我(道德良心)谴责。通过后续的“好”行为或“净化”仪式,来惩罚或清洗之前的“坏”念头。
二、 抵消的典型表现与形式
文章开头所举的例子,完美地涵盖了抵消从文化习俗到精神病理的两种主要形式。
1. 文化习俗中的集体性抵消
“岁岁平安”与“淬口水”流程,这些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为社会成员提供了一套现成的、被广泛认可的“心理净化”方案。
打碎碗(“破”的坏运)通过谐音“岁岁平安”(“碎”=“岁”)被立刻转化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说了不吉利的话(言语的污染)通过“淬口水”这个象征性的“物理驱逐”动作,将被污染的内容从心理空间中清除出去。
其他例子还包括:触摸木头以求好运、过年的各种禁忌与祈福仪式等。
2. 神经症特别是强迫症中的病理性抵消
强迫性仪式动作,是抵消机制最极端的表现。
一个曾经遭受过性侵的女孩,可能会发展出反复洗手的强迫行为。在这里,“洗手”不仅仅是为了清洁,更是一种象征性的净化仪式,旨在洗去她遭受的那些“肮脏的”“可怕的”“罪恶的”伤害和由此产生的痛苦。
一个在潜意识中有紧张感或不安全感的人,可能会发展出反复检查门窗是否锁好的强迫行为。这个行为象征性地 “抵消” 了他的不安全感——通过可以操控的这种检查行为,来否定、抵消和掩盖某种不确定的危险念头。
3. 日常生活中的微小抵消
1. 过度道歉:在轻微冒犯他人后,一次道歉是恰当的社交行为。但反复地、过度地道歉,可能是在试图“抵消”内心更深层的、未被觉察的攻击性带来的内疚感。
2. “立Flag”与补偿:在挥霍金钱后立刻制定严苛的储蓄计划,或在暴饮暴食后过度运动,如果其动机主要是为了消除内心的罪恶感而非健康管理,也带有抵消的色彩。
![]()
三、 抵消的双重作用:文化的粘合剂与心灵的牢笼
第一,适应性作用:
1. 提供心理安慰。在面临不确定性(如命运)或微小过失时,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快速、低成本的情绪安抚工具,维持了心理平衡。
2. 强化文化认同。共同的抵消仪式(如民俗)增强了群体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第二,病理性后果:
1. 问题得不到解决。抵消只是处理了表面的焦虑症状,并未触及深层的心理冲突。打碎碗说“岁岁平安”并不能改变碗已碎的事实,反复洗手也无法解决内心的情感冲突。
2. 形成强迫性症状。当抵消行为变得僵化、重复、耗时而无法自控时,就演变成了强迫症,严重损害社会功能。
3. 巨大的精神内耗。个体陷入“坏念头/行为 → 抵消仪式 → 暂时缓解 → 坏念头再次出现”的恶性循环,大量心理能量被消耗在无意义的“魔幻”仪式中。
![]()
四、 如何应对与超越病理性的抵消
1. 识别“魔幻思维”。帮助个体(尤其是强迫症患者)认识到,他们的仪式行为并不能真正影响或防止他们所害怕的事情发生,这只是一种心理上的“魔法”。
2. 暴露与反应阻止。这是治疗强迫症的核心方法。让个体暴露在能引发焦虑的情境中(如接触“脏”东西),但坚决阻止其进行抵消性的仪式行为(如洗手),从而学习到:即使不执行仪式,焦虑也会自然消退,灾难也不会发生。
3. 探寻深层冲突。在心理咨询中,探索抵消行为背后所试图掩盖的、真实的内心冲突(如愤怒、嫉妒、性冲动),并学习以更成熟的方式去理解和接纳这些人类共有的情感。
五、本节总结
以上我们对抵消机制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心灵在面对自身“过错”与“邪念”时的一种古老策略:我们渴望一个能够撤销过去的“后悔药”,一个能够净化内心的“清洁剂”。
从祝福声中碎落的碗,
到清水中反复搓洗的双手,
我们都在这魔幻的仪式里,
寻求着内心的救赎与安宁。
然而,真正的心理健康,
不在于精通这套内心的“魔法”,
而在于拥有直面现实与自身复杂性的勇气——
接纳已发生的过去,
理解并整合自身的光明与阴暗,
最终学会在真实的世界里,而非在魔幻的仪式中,
安放我们的身心。
(未完待续。点关注,不走丢。参考资料: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 《让心回家:系统主义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初探》。本系列科普文章原创文字版和视频陆续发布于科普中国、心理学家李不言百家号/头条号等。部分插图选自网络,侵删)
除了本文所列举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您还见过哪些“抵消”的鲜活例子?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宝贵观察和思考。文章和视频如果能入您法眼,请用您带有余香的手,关注、推荐、点赞或转发,让我们一起携手,让心理学关爱更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