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11月5日这天,天眼查更新的工商信息里藏着一则行业变动——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大家更习惯叫它“宏胜集团”)的法定代表人、经理职位换了人,祝丽丹不再担任这两个职务,接棒的是郑群娣。其实早在此前,界面消费就从知情人那里确认过,祝丽丹已经离开公司,连办公室都搬空了,但蹊跷的是,娃哈哈官方对这件事始终没发过一句回应,态度耐人寻味。
![]()
现在再看宏胜集团的核心人员名单,除了刚接任法定代表人的郑群娣和集团总裁宗馥莉,还有严学峰和丁秀娟两人。从宏胜内部系统能查到,严学峰已经重新回到生产中心总监的岗位,同时还兼着讯尔公司总经理;丁秀娟则一直负责集团的财务工作,是幕后重要的支撑角色。至于祝丽丹,她的名字已经被移到了历史主要人员列表里,工商信息上明明白白标注着她的卸任日期就是11月5日。
![]()
熟悉娃哈哈体系的人都知道,祝丽丹算是老核心了。早年她就跟着宗馥莉打理宏胜集团的业务,2022年11月更是接过了宗馥莉的班,成了宏胜集团的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到了2024年,宗馥莉正式接手娃哈哈集团后,祝丽丹也以“宏胜系”关键成员的身份进入娃哈哈体系,一进去就负责供应链、生产这些核心部门,深度参与集团的管理改革,有时候还会代表宗馥莉去参加娃哈哈的中层会议。更关键的是,在150多家“娃哈哈系”“宏胜系”的关联企业里,她要么是法定代表人,要么是高管,说是宗馥莉推进业务调整的“左膀右臂”一点都不夸张。
![]()
回溯宏胜集团的发展轨迹,它2003年刚起步时,和娃哈哈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早期主要配合娃哈哈的生产需求。直到2007年宗馥莉接手后,这家公司才真正开始“蜕变”——她引入了德国克朗斯生产线,把企业从单纯的OEM(代工生产)模式推向了ODM(自主设计生产)模式,业务也慢慢从单一饮料拓展到食源配料、高端装备制造、印刷包装等领域,现在已经能给饮料行业提供上下游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了。截至2024年1月,宏胜在国内的20个生产基地分布在华东、华南、华西,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产能布局,再加上40多家子公司和100多条生产线,一年能生产约4.8亿箱产品,在行业里的影响力确实不小。
![]()
其实早在今年10月,祝丽丹的离职就已有苗头。当时有消息说她被带走协助调查,但她本人很快否认了这个说法。之后澎湃新闻又报道,宏胜集团内部系统里,祝丽丹的岗位状态标注成了“待定”,要知道她之前可是“管理中心总监兼人力资源部部长”,这个岗位变动本身就很有信号意义。
![]()
和祝丽丹同期被外界关注的,还有宗馥莉的另一员得力干将严学峰。从天眼查能查到,他在189家与娃哈哈有关联的公司里都担任监事一职,可见其在体系内的重要性。10月14日的时候,也有消息说严学峰在内部系统里的岗位同样是“待定”,不过仅仅过了10天,他就恢复了原有职务,这个“波折”比祝丽丹的情况要短很多。
![]()
这次祝丽丹卸任法定代表人的节点,恰好撞上娃哈哈集团内部的调整期。之前宗馥莉先是辞去了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务,没过多久又重新回到公司任职,短短时间内的职务变动已经让外界议论纷纷。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时间里,宏胜系旗下的各个销售分公司都收到了通知,2026年将继续使用娃哈哈品牌,同时放弃之前推出的“娃小宗”品牌,这个决定背后显然有更深层的考量。
![]()
这些变动看似零散,实则都指向“宏胜系”和娃哈哈集团之间的核心矛盾——商标使用和权力分配。明面上,“娃哈哈”商标的所有权在娃哈哈集团手里,但宏胜系却掌控着生产和销售这两个关键环节,双方的博弈点其实集中在《商标使用许可合同》里关于“品牌授权范围”的模糊条款上。这种条款界定不清,导致双方在商标转让和使用合规性上一直有分歧,内部的权力格局也因此不断调整。从行业视角看,这种矛盾其实是传统饮料行业里“品牌方”与“产能方”分离模式下的常见问题,接下来宏胜系和娃哈哈如何平衡双方利益,不仅会影响两家企业的发展,或许还会给整个行业的产业链分配格局带来新的变化。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