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阿姨今年55岁,孩子刚参加工作,家里一切正往好日子奔。可最近,她总是觉得腰背隐隐酸痛,晚上睡觉一翻身,骨头就“咯吱”直响。她以为是年纪大了,劳累使然。直到有一天下楼倒垃圾脚下一滑,竟然骨折了。
医生问完饮食后摇了摇头:“有些食物吃得太多,骨头就是耗不过去。”王阿姨一脸吃惊:“我平常很注意补钙啊,怎么反而早早出事了?”其实,她忽略了一个潜伏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坑,某些食物正在悄悄消耗骨量,让骨骼变脆、变空。
![]()
哪些看似无害、实则伤骨的“隐形杀手”,你平时是不是也常吃?尤其第3种,大多数人还以为是健康零食!它们到底是哪些?为啥反而吃得越多,骨质疏松风险越大?别急,听听医生与权威指南怎么说,看你家餐桌上常见不常见。
喝奶、补钙、晒太阳,很多人知道这些能养骨,可不少人在日常饮食中却触碰了“骨头大敌”。中国骨质疏松患病率高达19.2%,50岁以上女性更是超过三分之一会遭遇不同程度的切身困扰。其实,伤骨并非只和年纪有关,不当膳食结构是最大推手之一。
远比年龄增长带来的损耗更严重。你可别掉以轻心。
高度精制糖类
甜饮料、糕点、奶茶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但你知道吗?长期大量摄入精制糖分会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骼矿化。《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研究显示,儿童及青少年若每天摄入超过35克游离糖,骨密度平均降低约7.6%。
糖过量,身体在代谢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B族维生素、钙镁离子来中和,这些正是维持正常骨结构的必需元素。尤其是瓶装含糖饮料,每日一瓶,1年可能让骨密度下降约2.2%。喝得越多,骨头“越空”早已不是吓唬。
![]()
很多人炒菜、做汤喜欢重口味。但钠盐摄入过高,会加强肾脏对钙的排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成人每天食盐摄入不超过6克。然而调查发现,北方部分城市中老年人平均每日摄入量高达11克。
钠多则钙少,每多摄入1克盐,尿钙排泄量大约增加26毫克。久而久之,钙元素流失,骨头就越来越脆。爱吃咸菜、腊肉、薯片等高盐食品的家庭,务必警惕。
![]()
碳酸饮料中的磷酸盐含量不容小觑。磷钙比例失衡会抑制骨基质形成,促使骨量流失。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随访研究数据显示,经常饮用碳酸饮料的人,髋部骨折风险比不喝者高出20%-34%。碳酸饮品喝得越多,骨质疏松风险越高。
值得一提的是,含有“0糖”标签的碳酸饮料也不是完全安全,磷酸依旧会影响钙的沉积,千万别掉以轻心。
腌制和罐头食品
腌制食品和罐头很多人爱吃,不仅咸味重,其加工过程中还会加入大量防腐剂和磷酸盐。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腌制食物摄入者骨质疏松发病率高出其他人群约1.4倍。不仅如此,罐头食品虽方便,但其深加工过程让营养素大大流失,对骨骼毫无好处。
![]()
而且此类食品钠钾含量严重失衡,更增加骨钙流失负担。这就是你经常觉得膝盖酸软、“骨头不结实”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以为,“补钙”就万事大吉,只要多喝牛奶、吃钙片就能抵消一切伤害。其实,能吸收多少才是关键。如果不改善饮食结构,再多的钙也经不起慢慢流失。
骨质疏松是“悄悄发作”的慢病,早期常无症状,一旦出现身高变矮、驼背、易骨折,往往骨量已严重受损,修复难度加倍。除了饮食不当,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过度节食也会加速骨钙流失,千万别以为“我还年轻用不着管”。
![]()
建议减少以上4类食物的摄入:饮料换成白开水或低糖茶饮,偶尔享用甜品就好;烹饪时少放盐,调料以天然醋、柠檬汁增味;远离碳酸饮料,把习惯换成酸奶、豆浆等补钙饮品;腌制、罐头食品能不吃就不吃,尽量用新鲜食材做饭。
增加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瘦肉、奶、豆制品,有助于骨基质合成。多做户外活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步走),阳光能激活维生素D,帮助钙吸收。
![]()
补充足够钙和维生素D,成人每日推荐摄入钙800mg以上,维生素D不少于400IU,饮食难以达到可适量补剂助力。每年定期体检骨密度,发现骨量流失及时就医干预,别等到骨折才后悔莫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