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观新闻报道,吉隆坡经贸磋商的余温还未散去,釜山元首会晤的共识已传遍全球。中美这两个世界顶级经济体的握手,不仅让全球贸易格局出现微妙转向,更让夹在中间的欧洲立刻嗅到了风向变化。就在中美达成稀土出口管制暂停共识后,一架中国专机火速飞抵布鲁塞尔,带着中方的务实方案与欧盟展开闭门会谈,这场紧锣密鼓的互动,瞬间成为国际舆论焦点。
欧盟的处境早就透着尴尬。中美贸易博弈升级时,欧洲一边喊着“战略自主”,一边却在稀土和芯片问题上跟着“躺枪”。中方4月出台的稀土出口管制,10月拟扩大的限制范围,看似针对的是单边主义行径,却让高度依赖中国稀土的欧洲制造业举步维艰——稀土作为永磁材料、精密电子的核心原料,直接关系到欧洲汽车、半导体、新能源等支柱产业的生死,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断供危机。更让欧洲焦头烂额的是安世半导体风波,荷兰在美国授意下,搬出1952年冷战时期的尘封法律,强行管控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要求其一年内不得调整资产、知识产权和人员。中方随即采取反制,禁止相关芯片出口欧洲,这一下直接戳中了德国汽车业的软肋,大众汽车公开警告,若芯片短缺持续,停产将不可避免。
![]()
中美会晤达成缓和共识后,欧盟的请求来得又快又直接。10月31日至11月1日,中欧“升级版”出口管制对话磋商在布鲁塞尔举行,欧盟贸易总司雷东内副总司长当面提出核心诉求:希望中方稳定供应稀土等关键矿产,同时豁免安世芯片对欧洲企业的出口限制。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奥洛夫·吉尔更是直白表态,欧方理解中方暂停稀土管制措施适用于全球,但仍需通过沟通确认细节,其背后的焦虑不言而喻。要知道,欧洲虽然一直在联合美日打造替代供应链,但稀土开采、分离提纯的技术壁垒和产能缺口,绝非短期能够弥补,短期内离开中国供应,欧洲高端制造只能“停摆”。
中国专机带来的回应,既展现了大国担当,也划出了清晰底线。中方明确告知欧盟,对美暂停稀土出口管制一年的措施同样适用于欧洲,双方同意继续优化出口管制政策的实施。针对芯片问题,商务部直接抛出豁免机制,欢迎面临实际困难的欧洲企业向中方主管部门申请,符合条件的出口将予以放行。这一表态让德国经济部立刻松了口气,发言人公开称赞这是“缓和紧张局势的积极、初步迹象”,毕竟德国汽车业占欧洲汽车产量的近一半,安世芯片的供应直接关系到数百万个就业岗位。
![]()
但这绝非中方“服软”,更不是对欧洲此前站队美国的纵容。中方的善意有明确前提:必须尊重市场规则,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商务部发言人早已强调,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充分考虑产供链安全,但这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妥协。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阿斯麦等配合美国芯片出口管制的荷兰企业,中方已明确将从12月1日起实施更严厉的稀土出口管制,这就是鲜明的态度——合作共赢欢迎,吃饭砸锅没门。
欧盟的被动,本质上是自身战略模糊的必然结果。一边想跟着美国搞“价值观同盟”,在经贸、科技领域对中国设限;一边又离不开中国的稀土、市场和供应链支持,这种左右摇摆让欧洲在大国博弈中屡屡陷入被动。中美会晤后,中欧虽然达成了阶段性共识,但布鲁塞尔的会谈始终未能像中美磋商那样形成决定性成果,这也凸显出欧洲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话语权流失。
![]()
中国的应对,展现了成熟的大国博弈智慧。不把欧洲一棍子打死,而是区别对待、精准施策,既缓解了全球供应链的紧张局势,也分化了美欧的捆绑态势。稀土和芯片不是单纯的贸易商品,而是关乎产业安全的战略资源,中方的放开与收紧,都是基于自身利益和国际公平正义的理性选择。
国际格局的演变从来不是非黑即白。欧洲想要真正实现“战略自主”,光靠喊口号没用,得拿出实际行动摆脱对美国的依附,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中方的态度已经明确,合作的大门永远敞开,但前提是平等互利、相互尊重。这架飞抵布鲁塞尔的专机,带来的不仅是稀土和芯片的供应希望,更是对全球治理体系的一次提醒:单边主义没有出路,务实合作才是共赢之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