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射门,一气呵成……当Booster机器人在国家展5.2馆的中国馆亦庄展区踢起足球,围观的人们都忍不住叫好。一场“球赛”结束,另一位机器人朝着记者的方向走来,并且主动伸手与记者握手。
现场,人形机器人公司“加速进化”的商务经理李章宇亲昵地将两位机器人称作他的“同事”。踢足球的机器人健将叫Booster T1,与记者握手的机器人叫Booster K1,它们不仅是运动健将,还是足球赛冠军。
原来,2025年在巴西举行的RoboCup世界机器人足球赛上,清华火神队与德国HTWK队分别使用加速进化的Booster T1与Booster K1平台,包揽了AdultSize与KidSize组的冠军。没想到,记者在本届进博会上的第一次握手,竟然是和世界机器人足球赛(又称机器人世界杯)的冠军机器人。
既像机器,又有几分“人味”
“球赛”过后, Booster K1 人形机器人又随着音乐律动,表演了踢腿、旋转、滑步,又在工作人员指令下演示了从躺平状态和坐姿状态起身的过程。记者发现, Booster K1 和Booster T1的外形不算科幻,却带着一种真实的“灵动感”:既像机器,又有几分“人味”。
![]()
李章宇告诉记者,Booster K1和Booster T1的诞生,意味着“加速进化”把人形机器人做成了一件能量产、能教学、能编程的工具。它们不是最贵的AI产品,却可能是最具现实意义的一台:让具身智能从概念,落到了可复制的工程。
如果说大模型是“AI的思维”,那么具身智能,就是它的“神经系统与肌肉组织”。为什么是人形,而不是其他形态?因为人类社会的物理世界是为“人形”设计的:门把手的高度、楼梯的坡度、键盘的尺度、工厂的工位,都隐含着人类生理结构的标准。因此,要让AI进入现实、参与劳动、理解环境,人形机器人是最自然的入口。
每一个具身智能体,都是AI在现实世界的“人格化分身”
李章宇介绍,Booster K1和Booster T1并非科幻意义上的“类人伙伴”,而是一个具身计算平台。它是AI开发者与物理世界之间的桥梁,是智能体学习与验证的实验体,是一台可以“跑代码”的身体。当AI模型可以在云端训练语言、图像与逻辑时,Booster 机器人让这些能力得以在地面“执行”。
![]()
Booster机器人的架构,沿着“平台化”逻辑构建而来:统一的机械结构与电控接口;可扩展的算力模组;标准化的API与开发语言;以及面向AI开发者的Booster Agent生态。这意味着开发者可以像写App一样编写“具身智能体”,让机器人跳舞、教学、巡视、实验、互动,甚至执行科研任务。每一个具身智能体,都是AI在现实世界的一个“人格化分身”。
今年,Booster机器人助力中国队夺得在世界机器人足球赛的首个总冠军,标志着加速进化的技术平台从实验室样机走向国际竞技舞台的稳定实战。据悉,为了让机器人在绿茵场上完成识别、定位、射门的“一气呵成”,“加速进化”的工程师们反复计算十多个自由度的协调控制,调试运动算法、力矩分配和自平衡系统——那种精细调校的难度,远超过写一行AI代码。他们学会了在机械与智能之间找到平衡:每一次算法更新都要通过实机对抗验证,每一个动作都要承受物理世界的误差与摩擦。
![]()
记者了解到,“加速进化”的创始人程昊和他的核心成员,最早都来自清华大学人形机器人实验室。程昊说:“十几年前,我们带着清华的火神队赢下世界杯季军;十几年后,我们用自己的产品登上世界冠军领奖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