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南郑区两河镇三门村村民张临鑫走向村上的乡村大舞台,不时向路上碰到的熟人打招呼。
“走,去看桄桄子。”张临鑫口中所说的“桄桄子”就是汉调桄桄。“六十多年前那个时候看桄桄戏要跑到黄官集镇上去,像农村的基本都看不到,现在送戏下乡,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还经常有演出。”张临鑫向记者诉说着对汉调桄桄的喜爱。
演出在三门村乡村大舞台拉开帷幕。随着婉转伴奏响起,《表花》《打焦赞》等汉调桄桄经典剧目依次登场,花旦演员眼波流转,将少女情思演绎得灵动真切。武生演员棍棒相接,招式利落。文戏武戏接连上演,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
演员们走进乡村,为村民表演汉调桄桄经典剧目。 记者 邱洋 摄
今年以来,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已组织送戏下乡活动60余场。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他们还用心打磨演出,让老艺术贴合新观众。
“为了让每一场观光戏都更符合当代观众的观赏习惯,我们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精心打磨,就是要让这门传统艺术在惠民舞台上绽放新光彩,赢得更多群众的喜爱。”南郑区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主任赵红说。
同样热闹的场景也在洋县上演。近日,秦风剧团“文化惠民·秦腔下乡”活动走进磨子桥镇白河村。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村民们早早聚集,期待这场秦腔艺术盛宴。
随着锣鼓声响,演出准时开始。演员们精神饱满,为观众献上经典秦腔剧目《狸猫换太子》。老生唱腔苍劲有力,花旦表演细腻传神,台下的观众聚精会神,目光紧随着戏台上的身影,耳畔沉醉于婉转唱腔与铿锵锣鼓,不少老人还跟着轻声吟唱。
“戏曲下乡,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让老一辈人重温了传统戏曲的魅力,更让年轻人了解了秦腔艺术,实实在在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白河村党支部书记雷波感慨地说。
自五月份以来,秦风剧团已开展“送戏下乡”活动60余场。剧团还精心改编传统剧目,采用方言念白、增配电子字幕,并编排反映新时代乡村生活的原创小戏,让百年秦腔焕发新活力。“我们团编排了20余部接地气、有感染力的传统戏曲,就是想让广大群众看得懂、能接受。”洋县秦风剧团行政团长张天明说。
近年来,我市持续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将一场场文化惠民演出送上乡村大舞台。这既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让汉调桄桄、秦腔等传统艺术在基层扎根生长,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