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烈,“秦”意浓。从5月初赛第一场首秀登场,到13区县你方唱罢我登台,再到如“星火燎原”般引发近400万市民群众参与——贯穿180天、覆盖1100多个社区,涵盖千余场赛事的2025年西安市社区文化艺术季“秦腔戏迷擂台赛”系列活动,见证了一场“全民唱秦腔”的城市狂欢,带动了“戏在民间”的蓬勃力量。
![]()
![]()
擂台何以“擂”出全城热忱?答案藏在每个细节——这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一次全民参与的文化寻根,一次古老非遗在当代土壤的生动实践。西安,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让城市精神在声声秦腔中昂扬回响。
让百姓做主角站“C位”:唱火了剧种,唱热了民心
从古至今,秦腔带着赳赳老秦人骨子里的骄傲,与西安人相互依存。深植百姓土壤,“秦腔戏迷擂台赛”对普通市民发出抒怀“秦”缘的邀约,展现出戏曲与民众之间的血肉联系。
![]()
“以文化赛事方式,搭建群众家门口的艺术舞台,激发群众创新活力,让古老艺术焕发时代光彩——这是2025年西安市社区文化艺术季‘秦腔戏迷擂台赛’的初衷。”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蔡鑫表示,擂台赛从策划伊始,就锚定了“文艺服务群众”的路线,突出全民参与性,坚持群众“零门槛”参赛,通过“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这样接地气的形式,让秦腔的群众舞台更加广阔。
![]()
逐梦而来,怀志以聚。早早动员、积极宣传的擂台赛自5月启动后,西安各区县戏迷们的参与热情远超想象:一家三口、姐妹同行、祖孙同堂相携场景比比皆是,甚至引发各自乐班的集体报名潮。
从6岁孩童的清亮嗓音,到古稀长者的醇厚唱腔;从少年票友的一招一式见真功,到中年演员的一颦一笑皆传神……各行各业、不同年龄层的市民,带着满腔激情走上舞台,生动展现秦腔艺术的万紫千红。
在一个个比赛现场,记者见到了许多痴爱秦腔的“发烧友”:有人戏服之多之美堪比院团专业级;有人从深圳赶回家乡参赛;有人是平日自发为大家演出的“公益明星”;有人不仅看戏唱戏,还研究剧本;更多是一唱几十年的秦腔“老炮”,闪亮登场。
![]()
在舞台中央,也有不少身怀绝技的身影:专业舞台都难得一见的“一赶三”“秦腔木偶”“秦腔乾旦”,在本次擂台赛中都被票友带到台前。
舞台上,他们是老旦、花旦、老生、红生;走下场,他们是乡村电影放映员、医学博士、法官、小区保安、企业高管……一个个对秦腔有着情缘的西安人,不管技艺如何,只要有爱,都当了回这方舞台的主角,主打一个“我参与、我快乐”。
“没有想到,我这个老太太能来到这么大的舞台上。”一曲唱罢,看着台下成千观众为自己鼓掌,67岁的王惠娟老人开心地说。
![]()
“平时科研压力大,看秦腔、听秦腔,是我调节生活的最好方式。高兴了唱几句,不高兴了吼几声——秦腔,就是我的生活。”西安交通大学博士陈建刚告诉记者。
“咱没晋级,不过也高兴得很,今天组了个‘粉丝团’来给晋级的老姐妹加油。”看着赛场上的精彩表演,王玉珠说。
![]()
“今天我上台一看,好家伙,台下坐的都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给咱当评委、做点评,结束的时候还给咱助唱——这比赛真是把戏迷捧在了掌心上。”复赛后台,61岁的孙小军激动万分。
当普通老百姓成为舞台上的主角,赛事透过人文关怀所塑造的情感语境,让大众感受到了秦腔艺术不仅是专业从业者的专属,更可以是自我精神生活的寄托与写照。
于是,场上场下同参与、线上线下齐欢乐,就这么唱火了剧种,唱热了民心。
场景多元化立体化:秦腔艺术“+”起来
与专业舞台相比,作为群众赛事的秦腔擂台赛,更看重参与性。也正因此,本届擂台赛主办方将赛事场地做了精心选择——从街头巷尾到社区广场,再到田间地头,这些百姓们“家门口”的赛场,让秦腔真正成为“我参与,我也可以”的全民活动。
![]()
场景的多元构建,不仅仅在于赛地选择。西安市剧协是本次活动承办方,西安市剧协秘书长兼常务副主席任雪迎介绍,此次赛事除了秦腔比拼,还策划了“名家走基层”“优秀唱将志愿行”“选手名家面对面”“选手名家同台演”等系列互动活动,建立名家与票友间零距离的交流通道;搭建“秦腔非遗集市”,丰富戏迷多元互动体验;此外,赛事更构建新媒体阵地,创新传播表达,将大赛营造为一场立体丰富的秦腔盛会。
![]()
“这次擂台赛,从区县到市里,各级相关部门都给了很大支持,也多将其和文旅活动融为一体。”西安市剧协副主席、本届擂台赛复赛与决赛总导演何红星告诉记者,自己关注到,在初赛期间,长安区在长安公园搭起擂台,红红火火的比赛持续了几个月;高陵区赛事现场人山人海,戏迷互动活跃;周至等地在公园、广场、街办、社区开展密集赛事,“可谓各有重点,各具特色。”
![]()
多元丰富的场景下,更多精彩层出不穷:“秦腔+音乐”“秦腔+文旅”“秦腔+短视频”等不同主题,被融入不同区县的特色赛场上;青年秦腔推广共创人乃万前来为赛事“打CALL”;《永宁》《秦声》等一批秦腔歌曲因赛而生,收获满满的“活力流量”;擂台赛联合快手、易俗社举办的“千人吼秦腔 共筑非遗魂”戏迷活动,在全网收获了超3亿关注,让秦腔戏迷之声不仅“火”在“家门口”,更唱响了海内外。
属于秦腔艺术的传统与青春,就这样借由赛事亲密“握手”。
“这次大赛,我觉得特别好,让更多人从秦腔里学到忠、义、礼、智,既增长知识又开阔见闻。”新城区选手杨玺是个老戏迷,他说,自己从比赛中,看到了对传统的弘扬。
“喜欢秦腔,跟喜欢去看一场音乐会、一场电影的感觉是一样的。好多年轻人,不是不喜欢戏,而是缺少一次知道自己喜欢秦腔的机会,这次大赛,我想给了许多人‘试一下’的机会。”陈建刚说,这是秦腔艺术又一次“纳新”的绝佳出击。
构建“一声腔”与“一座城”的情感联结
戏曲展现城市历史文脉,推动城市文化创新,强化城市精神认同。本次擂台赛,在“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生动姿态中,构建出“一声腔”与“一座城”间最深沉的情感连接,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
近年来,西安全面落实《西安市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实施意见》《西安市进一步推动文艺院团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等政策,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秦腔艺术传承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
在这样的努力下,如今西安城中随处可见的场景是:街巷公园里,秦腔自乐班星罗棋布;璀璨剧场里,古城天天有秦腔;街区戏楼下,百年剧社的表演引来阵阵喝彩;校园课堂内,孩子们学唱《三滴血》的稚嫩嗓音清脆悠扬;惠民演出现场,梅花奖演员与戏迷的互动交流,让艺术温情直抵人心;文旅项目环节,一位位秦腔人物走下戏台,与大众挽手“走进”五彩斑斓的戏曲画卷……
![]()
“本届赛事在全城掀起秦腔热潮,不仅印证了秦腔艺术扎根群众的深厚底蕴,更让我们深刻感悟到:守护根与魂,方能让千年文脉薪火永续;唱响情与韵,方能让秦腔艺术深入人心;融通古与今,方能让老腔新唱焕彩出圈。”西安市文联党组书记刘新锋表示,“期待每一位观众都能在熟悉的旋律中,重拾文化记忆、凝聚文化认同,共同成为秦腔艺术的守护者与传播者。我们也会通过更多努力,让更多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好声音’传播出去,推动秦腔艺术在新时代唱得更响、传得更远!”
一届擂台赛,让秦腔再次回到了它最熟悉的土壤。当被百姓唱响的古老唱腔,与市井烟火的日常生活水乳交融,是城市文化与群众文化最美的相遇。
这正是城市与市民共同完成的一场文化双向奔赴——城市提供舞台,群众赋予灵魂,由此产生的大秦之腔观之热烈、闻之沸腾!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欢 图/主办方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