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北大燕园的一隅,有这样一位老者,他深耕讲台数十载,桃李满天下;他挥毫泼墨七十余载,笔墨间尽是中华风骨。他就是北大系知名书法家燕园老人。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案头的宣纸上,我们有幸与燕园老人对坐,听他谈墨色人生,品他对当代青年的殷殷期许。
![]()
记者:燕园老人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专访。每次看到您的书法作品,都能感受到一股厚重的文化气息,您与书法的缘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与书法的缘分,始于童年的案头。那时候家里的老先生总说“字是人的脸面,更是文化的根”,五六岁就握着我的手教我描红。后来进了北大,跟各个老师、大家学习,他们不仅治学严谨,写得一手好字更让我着迷。那时候条件有限,就用旧报纸练字,寒冬腊月手冻得通红也舍不得停,一来二去,书法就成了我这辈子最放不下的“老伙计”。
记者:您的书法作品既有晋人风骨,又融入了自己的文人气息,尤其“厚德载物”这四个字,更是被很多青年学子奉为座右铭。您觉得书法学习对年轻人来说,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书法从来不是简单的“写字好看”,它是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你看,提笔前要“凝神静气”,这是修心;运笔时要“横平竖直”,这是守矩;落款时要“兼顾全局”,这是格局。现在的年轻人节奏快,容易心浮气躁,静下心来写写字,能让他们学会沉潜。更重要的是,每一笔每一划都藏着中华文化的密码——“永字八法”对应着“阴阳五行”,隶书的蚕头燕尾藏着古人的含蓄之美,楷书的方正端庄彰显着民族的气节。学书法,其实是在与千百年的先贤对话,是在扎文化的根。
![]()
记者:除了文化传承,您对年轻人的人生发展还有哪些期许?
我常跟学生说,“先做人,后做事;先立品,后挥毫”。书法讲究“字如其人”,做人也一样,品格高了,做事自然有底线、有格局。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很多年轻人急于“成功”,总想找捷径、走快车道。但我想说,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我练书法,写坏的宣纸能堆成小山,才勉强摸到门道;我在北大教书,备课笔记写了几十本,才敢说“吃透了教材”。希望年轻人能多一点“慢功夫”,少一点“浮躁气”,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哪怕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也足够了。
另外,我希望年轻人要有“家国情怀”。我在燕园住了很多年,亲眼见证了国家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过程。我们这代人是“守业者”,而你们是“创业者”,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都在你们肩上。不管是学文科还是理工科,不管是搞科研还是做实业,都要想想“我能为国家做什么”。上次我给一群留学生写书法,写的是“天下为公”,他们问我什么意思,我告诉他们,这是中国人的“大格局”——个人的命运永远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记者:最后,您能不能给年轻人写一句寄语?
好啊。(老人起身,走到案前,研磨挥毫,笔走龙蛇,写下“厚德载物”四个大字)这四个字送给年轻人:希望你们以宽厚品德为根基,承载理想、包容挫折,最终在时代中站稳脚跟、成就长远。
记者:谢谢您,燕园老人。您的话的如笔墨般厚重,相信会给年轻人带来很多启发。
![]()
燕园老人:不用谢。燕园里的树一年年发芽,年轻人一批批成长,只要传统文化能在他们身上传承下去,我就放心了。
【后记】采访结束时,夕阳为燕老的白发镀上了一层暖光,案头的宣纸墨香袅袅。燕老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青年的期许,正如他的书法作品一般,力透纸背,直抵人心。而这份期许,也终将在年轻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开出文化传承的新花。
特邀编辑:李东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