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大梅沙海滨公园附近一组绕树石凳突然成为舆论焦点。
这些石凳表面布满密集的凸起棱条,酷似搓衣板,引得市民纷纷吐槽,坐上去屁股像受刑!
争议始于社交平台上的一段视频:一名带孩子游玩的家长发现,石凳的尖锐棱角极易造成磕碰,质疑设计者“以美观之名行驱逐之实”。
市民爆料称,这些石凳原本表面平整,上个月广场翻新后却被改造为凹凸造型。
网友晒出对比图显示,旧石凳可容纳多人休息,而新石凳的棱条设计使实际可坐面积不足一半。更引人关注的是,雅兰酒店工作人员回应时强调“纯属艺术设计”,却未解释为何选择这种既费工费时又影响舒适度的方案。
当市民向大梅沙海滨公园投诉时,公园方立即划清界限,称石凳位于雅兰酒店旁的公共区域,“不属公园管辖”。
而酒店方虽承认对石凳进行改造,却仅表示“会反馈安全担忧”,未承诺整改。
这种相互推诿的态度,让网友愤慨:“公共设施成了没人认领的难题!”
![]()
“如果公共设施需要让人忍耐,那还叫哪门子服务?”
这类质疑在社交媒体上形成声浪。
网友 挖出关键细节:石凳棱条间距不足5厘米,边缘未做圆角处理,孩子摔一跤可能见血。
年轻人坐一会儿都难受,老人孩子怎么办?
另一派网友则持相反观点,认为设计有效避免了公共空间滥用。
网友举例:改造前常有人躺卧石凳睡觉、堆放物品,现在棱条设计自然劝退不文明行为。支持者还强调,棱条间隔可排水防积灰,“雨天不用擦水就能坐”。
两派争论的本质是公共空间归属权的争夺。批判者引用其他城市案例。
北京某公园曾安装带加热功能的智能座椅,对比深圳石凳显得充满恶意。
支持者则反驳:“免费公园不是慈善机构,管理成本谁来承担?”
![]()
![]()
这起争议似曾相识。
2024年,某地地铁站安装斜滑座椅防止候车者久坐。
2023年,多个城市天桥加装铁刺防流浪汉栖息。
这些设计与搓衣板石凳共享同一逻辑,用物理不适感替代管理成本。
但讽刺的是,与太原市公厕加装婴儿护理台、紧急呼叫按钮的案例相比,某些设计似乎与人性化背道而驰。
更值得深思的是决策过程的封闭性。
酒店称出于美观,却未公示设计方、未征集市民意见。
对比济南黑虎泉景区将垃圾桶设计为树桩形、电话亭融合古典风格的做法,深圳石凳的单方面审美暴露出公共参与机制的缺失。
当一名带孙子的奶奶因石凳不适被迫蹲坐花坛,当残障人士因棱条无法使用休息区,所谓艺术是否成了漠视的遮羞布?
公共设施的本质应是城市温度的传递者。
网友说:“今天你觉得石凳问题与你无关,明天被抛弃的可能是每一个需要休息的普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