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5 日,周筱赟律师的一则发文,将银行取款盘问这一话题推到了公众视野。
周筱赟律师在东营出差时,因朋友婚礼前往中国建设银行山东东营支行取现(金额低于 50000 元)。然而,柜员的一系列盘问让他倍感不适。柜员连续询问 “取现是什么用途”“上个月某某某的人给你转了若干元,这笔钱是什么”。在周筱赟律师未 “积极配合” 后,柜员竟称已联系反诈中心和派出所,因电话无人接听,只能等反诈中心出警核实。周筱赟律师认为,银行此举严重侵犯隐私权,违背现代文明社会的法制精神。在他看来,银行先将每个储户预设为犯罪嫌疑人,要求储户自证清白,这与刑法中公诉机关举证的法理相悖。
![]()
面对质疑,中国建设银行东营东城支行工作人员回应记者,无论取现 1 万元以上还是 5 万元以上,都需说明取款用途和资金来源。原因是东营市资金诈骗情况严峻,东营市反诈中心规定取现 1 万元以上必须说明相关信息,核实较为严格,目的是防范用户资金被诈骗。
这一事件,看似是银行与储户之间的冲突,实则反映出隐私保护与反诈工作的矛盾。从银行角度看,他们依据反诈中心规定行事,旨在保护储户资金安全,近年来诈骗手段层出不穷,银行此举有其现实考量。但从储户角度,取款本是正常业务,却被无端盘问,隐私似被侵犯,难免心生不满。
要化解这一矛盾,银行与相关部门需优化工作方式。一方面,银行在执行规定时,应注重沟通方式,向储户耐心解释目的,减少抵触情绪。同时,完善信息核实机制,在保障储户隐私前提下,有效识别风险。另一方面,反诈中心可加大宣传力度,让公众了解此类规定的必要性,提高配合度。
![]()
事实上,类似周筱赟律师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电信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猖獗,银行的风控措施愈发严格,储户在办理业务时被询问资金来源、用途的情况屡见不鲜。尽管银行的初衷是保护储户资金安全,但过度盘问甚至“有罪推定”式的审查,确实让许多普通储户感到不适。
从法律层面看,银行是否有权要求储户自证清白?根据《商业银行法》和《反洗钱法》,银行在合理怀疑交易涉及违法犯罪时,确实有义务核实客户身份及交易背景。然而,这种核实应当建立在“合理怀疑”的基础上,而非对所有储户一刀切地预设风险。如果银行仅因储户取款金额较大就启动繁琐的审查程序,甚至要求储户提供私人用途的详细说明,则可能超出法律授权的边界,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
另一方面,反诈工作的有效性也值得探讨。银行与反诈中心的联动机制固然重要,但过度依赖“盘问储户”这一手段,是否真正能遏制诈骗?诈骗分子往往通过分散转账、虚构交易等手段规避监管,而普通储户却因繁琐的审查流程承担额外的时间成本和精神压力。反诈的核心应是技术拦截与精准打击,而非让无辜储户为系统的漏洞买单。
![]()
要平衡隐私保护与反诈效率,或许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交易,而非依赖人工盘问;优化风险等级划分,对长期信用良好的储户简化流程;甚至引入“白名单”机制,让低风险用户享受更便捷的服务。同时,银行应加强员工培训,确保工作人员在执行规定时保持专业和礼貌,避免让储户产生被冒犯之感。
公众的信任是金融体系的基石。如何在安全与便利之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银行和监管部门的智慧。对此,你怎么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