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神话破灭:2600亿巨头跌落,退费成“家传债”
分期17年退款,一年仅退1000元——当退款变成代代相传的“家传债”,曾经的考公神话终究轰然破灭。
曾市值超2600亿的上市公司中公教育,短短四年间股价暴跌90%以上,如今市值仅剩167亿。随它一同跌下神坛的,还有整个考公培训机构行业。
考公热愈演愈烈,机构却愈发惨淡。有的机构仅收到52亿培训费,退费金额却高达57亿。资本究竟布下了怎样的局,收割了多少人的口袋?如今又为何自食恶果、入不敷出?
说到考公机构,绕不开中公教育。2006年,公务员报考人数暴涨47%,此后逐年攀升;尤其近两年经济下行,去年报考人数已突破300万大关。这些机构早期确实赚得盆满钵满,分校开遍全国。但单纯开班授课的利润有限,谁愿意只挣这份“老实钱”?
很快,以中公为首的机构升级到“第二层玩法”——协议班模式。规则很简单:考上了交两倍学费,考不上理论上全额退款。同样的课程内容、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培训天数,原价3万的课程转头就涨到6万。靠着这一模式,各大机构收入直接暴涨:中公2017年协议班收入增量占总增长的99%,2018年协议班收入已占机构总收入的80%。
但这种赚钱速度,仍没达到“钱生钱”的利益最大化。于是,教育机构干起了金融资本的活儿。学生先交的6万多学费,培训要三五个月,退费要一年半载,几十亿资金趴在银行吃利息,都能赚上一笔。根据中公教育2019年财报,公司委托理财合计发生额达125亿元,其中52亿元投入了风险更高、周期更长的信托理财产品。
可这赚钱方式,依旧“太慢”。学生手里没钱怎么办?
校园贷的名声不好听,那就换个名字——“理想学”:一分钱不用花,直接上课;考上了按时还款,考不上也不用学生掏钱。但这笔钱早已以学生名义从银行贷出,在机构账户上躺个一年半载,又能拿去做一波理财产品。靠这个套路,中公创始人李永新成了教育领域的首富,母子俩带着1400亿身价荣登2021年全球富豪榜,身家是当时俞敏洪的近5倍。
接下来,就是喜闻乐见的“翻车”时刻。5年前公务员考试有多少人报考?现在又有多少?2015年是143万,2025年预计达341万,再加上60万左右的选调生报考者,可岗位“坑位”还是那么多,有的甚至还减少了。
经济下行,大家找不到工作,都觉得公务员是“铁饭碗”,报考人数激增导致录取率直线下滑,今年已降到1.16%——100个人里,能考上的还不到两个。这么多人考不上,机构就成了“纯纯用爱发电”,相当于做免费教育,协议班迎来集中退款潮。于是出现了“收52亿培训费,退费却达57亿”的荒诞现象——这还包含了“理想学”模式下学生没直接交、但银行已放款的资金。
而这只是开始,后续退费越来越多,去年中公已负债5.8亿;今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20%,净利润直接砍半,暴跌51%。曾经的摇钱树协议班,如今竟占了公司82%的诉讼和仲裁案件,照这架势,早晚得把家底赔光。
栽跟头的不只是中公,粉笔、华图也被协议班这个“回旋镖”扎中。今年上半年,粉笔待退费1.28亿,华图待退费3.07亿。协议班这些年早已养成了用户习惯:你不搞协议班,学生就转头去友商报名;搞了协议班,没考上就必须退费。老师、场地、水电都是硬性成本,还有一部分资金压在短期理财里无法及时赎回,这波操作直接把考公培训圈的“乡亲们”全带沟里,还顺便把机构的竞争力重新定义成了“退钱快不快”。
有人会问:之前赚了那么多钱,怎么就退不出来了?举个例子:中公2020年花30亿在北京昌平买地建教育基地,在西安斥资3.8亿盖大楼,还在怀柔砸了42亿建培训基地。用短期收来的学费,去搞长期不动产投资,说白了就是在做房地产。这几年房子有多不值钱,大家有目共睹。这种操作,就像用花呗买理财——刚付完钱就觉得自己能赚大钱,结果账单一到,瞬间从“理财大神”打回“月光族”原形。
从2022年开始,中公的资产负债率就像踩了油门,一直在90%左右徘徊,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明显快玩不下去了。为了自救,考公三巨头纷纷“不务正业”:
有家机构脑回路清奇,想当“保健品界的小米”,线下开起烘焙店、新中式茶饮店,连针灸推拿馆都安排上了;线上还捣鼓出健康管理APP和烘焙培训APP,打算从考公培训跨界到养生、家庭烹饪双赛道。
中公学得有模有样,跟着新东方搞直播,结果账号粉丝才40多万,连腰部主播的边都没摸着;后来又蹭AI热度,推出售价4999元的AI就业学习机,吹得天花乱坠,宣称搭载自研大模型,可淘宝旗舰店里一看,仅两人付款,这销量说出来都怕人以为是样品链接。
华图还算务实,想靠AI降本增效,搞起了人机协同教学探索。但截止2024年,中公一系列副业的收入占比还不到3%。李永新曾言之凿凿宣称“就业服务是未来十年最有价值的市场”,结果现在转型还停留在华而不实的阶段,没见到任何实际成效。
总的来说,靠协议班画饼,靠理财游戏套利,考公机构终究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他们赌的是考生的焦虑,玩的是资本的套路,却忘了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收割,而是诚信与价值。当录取率跌破2%,当退费窟窿越填越大,当跨界转型沦为笑谈,曾经的考公神话早已沦为退费噩梦。那些被“家传债”捆绑的考生,那些被资本裹挟的机构,都成了这场游戏的牺牲品。
潮水退去,才知谁在裸泳。考公培训的乱象终会落幕,这些机构的跌落是市场的警醒,更是行业的重生。只有回归教育培训本身,真正帮考生提升能力,而非玩弄金融花招,才能走得更长远。而真正靠谱的选择,终将在理性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