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 MEGA 的召回事件,最近在车圈闹得挺大。11411 辆车,要免费换冷却液、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内部测算成本高达 20 亿级 —— 这几乎快赶上理想 2025 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了。更有意思的是,这事儿的 “罪魁祸首” 是冷却液,可两家主要供应商却都跳出来说 “不是我的锅”。
![]()
![]()
一、20 亿召回成本,理想咬着牙也得扛
这次召回的规模不小,单看电池就知道:理想 MEGA 用的是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一块采购成本大概 8-12 万。就算按 10 万算,11411 辆车光电池就得花 11.4 亿,再加上冷却液、前电机控制器和人工成本,20 亿的估算确实不离谱。
![]()
对理想来说,这笔钱花得肉疼,但也只能硬着头皮上。要是不召回,MEGA 的口碑可能直接崩盘,甚至影响整个品牌的信任度。现在主动召回,至少能保住 “负责任” 的形象,算是止损吧。
二、冷却液供应商:“这锅我不背”
理想原厂冷却液有两家主要供应商:长春德联化工和江苏龙蟠科技。
- 德联化工:人家明确说,涉事批次的冷却液不是他们生产的。这家公司给华晨宝马、一汽大众供货,在行业里也算有头有脸,大概率不想因为这事砸了招牌。
- 龙蟠科技:工作人员先是说 “没关系”,后来又改口说要去问业务部门。他们家的冷却液还供应蔚来、零跑这些车企,要是承认了,牵连可就大了。
![]()
现在就尴尬了,理想说是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供应商们却集体甩锅。到底是谁的问题,目前还没个定论。
三、冷却液这东西,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你可能觉得冷却液就是个 “配角”,但在新能源车尤其是超快充车型上,它的作用大了去了。
理想 MEGA 用的是低电导率冷却液,这是个新玩意儿,为了满足高压平台的绝缘要求。但这种冷却液的防腐性能不如传统的高导电率冷却液,再加上麒麟电池用的是大面水冷铝板(壁厚不到 0.5mm,比传统水冷板薄一半),双重因素叠加,才导致冷却铝板这么快就被腐蚀渗漏。
![]()
更值得玩味的是,冷却液这东西每升成本才 1 块多,是个门槛不高的行当。车企选供应商时,可能更看重价格,对防腐性能的验证反而没那么细致。这次出事,说不定就是在 “低成本 + 新方案” 的组合下,把风险给忽略了。
四、供应商甩锅背后,车企和供应商的博弈
这种 “互相甩锅” 的戏码,在汽车行业其实不新鲜。
对供应商来说,承认是自己的问题,意味着要承担巨额赔偿,还得丢了客户信任。所以能推就推,是人之常情。
对理想来说,把责任推给供应商,多少能缓解点舆论压力。但最终的成本,大概率还是得自己扛 —— 毕竟车是你造的,召回公告是你发的。
![]()
这次事件也给所有车企提了个醒:越是看似不起眼的零部件,越不能大意。冷却液这种 “底层化学产品”,反而得花更多心思研究。
现在就看理想和供应商们怎么扯皮了。但对消费者来说,更关心的是问题能不能彻底解决,以后别再出类似的岔子。毕竟谁也不想买个车,还得天天担心冷却液会不会把电池给 “吃” 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