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 牧羊
每年秋季,当不少都市人还在为“双十一”的购物清单纠结时,在中国西南的一隅,一场持续49天的“新年”狂欢正举行得如火如荼。
从9月底到11月中旬,水族人正在过自己的“春节”——端节。此“端节”并非“端午节”,这是一个水族独有的、以水历计算的辞旧迎新之节,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年节”。
![]()
△三都水族自治县开端大典上水书巡游。(图/视觉中国)
与其说端节是一个节日,不如说是一个流动的、属于整个族群的季节。它没有统一的开始时间,而是以村寨为单位,依照古老的水历,像接力赛一样,一寨一寨地过下去。
于是,在这近两个月里,你总能在这里的某个地方,赶上“过年”。外来的闯入者,往往会被节庆的热闹气氛所感染,沉浸于纯粹的热情快乐之中。
![]()
水族自称 “睢(suǐ)”,因发祥于睢水流域而得名,后迁徙融入百越族群,至唐代正式以“水”立名载入中华民族史册。
水族先民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历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节日等,而三都是全国唯一一个水族自治县。
虽然以“水”为名,但是在水族文化中,“山”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中国水族分布的地区大多地处云贵高原东南端,地表破碎,大部分地区具有明显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层峦叠嶂,河谷深切。
在这里,平地是稀缺资源,地理环境限制着水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山地间,马匹不仅仅是牲畜,更是最可靠的交通工具、最得力的劳动伙伴。
![]()
△三都的马路上运营的 “马车公交”,5元一程。(图/木木 摄)
在人畜和谐的传统中,人们把爱马、敬马的精神渗透在生活中,毕竟马的存在,不但延伸了人们靠双脚行走的距离,还体现着水族人与山地共存的独特智慧。
端节期间盛大的赛马活动,便是三都水族马文化的集中体现。一场盛大的赛马活动可以将同一区域内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宗族汇集在一个端坡之上,以赛马活动为中介,人们聚集在一起通商、交友、祭祀。在经济、文化、情感的深度交融之下,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赛马的地点叫“端坡”或“年坡”,是一条山坡道,在起点的位置稍微宽阔和平坦,但在跑过一段距离以后,坡道升成40-50度高的斜坡,道路也变得狭窄,一次仅容1-2 匹马通过,因此形成了“挤马”的习俗。
![]()
△2025三都端节“贵州村马”活动,马匹在等待开跑。(图/木木 摄)
骑手在通过这些狭窄的马道时,一方面要确保自己不被挤下来,另一方面也要想办法采取合理的冲撞方式把别的骑手挤下马,以期尽快通过,最先到达终点。虽说时至今日,随着施工条件的不断改善,端坡马道既宽且直,但“挤马”作为端坡赛马的鲜明特征,仍然被保留下来。
![]()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的水族百姓举行一年一度的传统端节赛马。(图/IC Photo)
我国20多个少数民族有赛马习俗活动,三都的端坡赛马独具特色:骑手们没有马鞍,仅仅依靠精湛的骑术紧贴马背;赛道尘土飞扬,人马嘶鸣,观众的呐喊声与铜鼓声交织。胜利不只关乎速度,更是力量、耐力与“人马合一”的默契体现。
继“村BA”“村超”之后,三都的“村马”正凭借其独特魅力,成为贵州乡村文旅的新名片。
![]()
△近年来,“贵州村马”成为三都文旅发展的重要一环。(图/木木 摄)
![]()
端坡赛马是端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但端节更深层的文化特征远不止于此。
水历根据谷物生长周期,以春分、秋分来划分古时的春冬二季。九月为岁首,以旧年的终端、新年开端的端月、端日为年节命名。也就是说,端节是在谷熟及新年开端时,人们聚在一起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聚会亲友的活动。
![]()
△三都县怎雷村,村寨依山傍水。(图/视觉中国)
为方便互相走访,水族地区分期分批轮流过端节。从岁首开始,一共为七个“端”,在不同的村寨分批次进行。对游客而言,这意味着在此期间无论何时到来,都能赶上一场热闹。
过节从祭祖开始,除夕夜和大年清晨的祭祖仪式忌荤食素,唯独鱼不在禁用之列。水族村寨依山傍水,四周喜植竹木,鱼塘满寨,如此一来,养成了水族人爱食鱼的习惯。
祭祖仪式上最重要的贡品是鱼包韭菜。处理干净的鲤鱼被塞入韭菜和葱姜蒜、糟辣酸等调料,用糯米草绑好后上锅蒸,出锅的鱼包韭菜香气浓郁,味道鲜美。
![]()
△鱼包韭菜看似其貌不扬,口味却值得一试。(图/《寻味中国》、木木)
相传很久以前,瘟疫蔓延,水族祖先上山采了九种药材,放进鱼肚里蒸了食用,结果避免了瘟疫。后来采用韭菜谐音代替,象征九种药材,端节吃鱼包韭菜,一是怀念祖先,二是互祝健康愉快。
到了年初一一早,节日带来的视觉震撼首先来自“盛装踩街”。身着节日盛装的水族同胞,会组成华丽的队伍穿行于寨中或县城,构成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来自各村寨的老老少少在水族先祖塑像前,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
△盛装“踩街”巡游的民众。(图/IC Photo)
到了下午,男女老少都会身着盛装去“赶端坡”看赛马。对马的深厚情感,在民族服饰中也有体现,人们盛装的衣领、袖口、衣摆和背带上,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
马尾绣绣品具有浮雕般的立体感,且坚韧耐用,百年不坏,有刺绣“活化石”之称。但它并非用马尾刺绣,而是先用白色丝线紧密缠绕3、4根马尾毛,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马尾线,再用这根复合线绣出蝴蝶、鱼、花草等图案,承载着吉祥如意、生生不息的美好祝愿。
![]()
△水族手工艺人在制作马尾绣。(图/视觉中国)
庆典的背景音乐中,铜鼓是必不可少的乐器。水族注重阴阳结合,铜鼓也以一组一公一母形式出现,几乎每个寨子都会有一组铜鼓。
演奏需要两人配合,前面的人敲击铜鼓的同时,后面的人手持木桶将声音“引”出,使鼓声更浑厚,从而变换出不同的音调和韵律。
过端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在客厅敲打祖传的铜鼓,气氛欢乐热烈。水族人认为,家里来客越多,就越有面子,因此许多当地人都会热情地招呼游客一起到家里吃饭喝酒。饮酒时,大家齐声吆喝“秀、秀、秀”后频频举杯,宴饮直至凌晨。
△点击视频听水族铜鼓的独特声音。(木木摄)
这份毫不设防的热情,让外来者迅速消弭了做客时的拘谨,主动成为这场欢腾庆典的一份子。
山地、骏马、铜鼓、米酒、刺绣,这些具体又相互关联的民俗,共同构成了水族人与山地共处的生活哲学。世代与山、水的沟通中,水族文化不断演变,却始终充满野性,热烈奔放,又淳朴得令人动容。
三都的端节,恰恰提供了一个可以短暂挣脱社交规则束缚、忘记工作生活精密运转的场域,让人们在此重拾原始而蓬勃的生命力。
或许,策马扬鞭、举杯痛饮、彻夜欢歌,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本真模样。
参考资料
【1】关注丨贵州村马总决赛燃爆了!大片都拍不出的现场效果!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
【2】潘朝霖.水族历法与端节——诠释“年”的本义[J].南开语言学刊,2005,(01):193-199+230.
【3】王咏梅.贵州三都县水族端坡赛马活动的文化表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0.
【4】黎可心.贵州水族铜鼓音乐文化探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7.
【5】石昌龙.浅谈水族酒文化[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04):60-64.
【6】巴茅民族旅游寨简介 |三都水族县人民政府官网
【7】一口惊讶你的贵州美食,给胃来点惊喜! |贵州省人民政府官网
编辑:曾宝气;校对:严严;排版:土土
![]()
“你想在三都过年的49天里做什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