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昏暗的视频里,天色未亮或是夜幕已深,一个高一学生独自走在通往学校的路上。他在视频配文中写道:“我没有勇气读完高中了。”
发布这条视频的时间是10月底,开学刚好两个月。短短六十天,这个孩子眼里的光似乎已被磨尽。
令人意外的是,评论区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指责与说教,反而充满了理解与共鸣。“我家的孩子也这样”,“现在学生的压力我们大人都扛不住”,这些评论收获了高赞。一位家长甚至坦言:高中三年,我几乎把这辈子的谎话都编完了,只为给孩子请假让他多休息一下。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01 触目惊心的数据,青少年心理健康亮起红灯
那个发布“没有勇气读完高中”视频的学生,并非特例。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青少年群体抑郁症状筛出率高达24.6%。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5年4月发布的报告更是指出,在我国6—16岁的未成年人中,精神障碍的患病率高达17.5%。
![]()
换句话说,每6个孩子中就有1人面临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困扰。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青少年出现了令人警惕的 "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最后滑向对生命感到无意义。
![]()
02 短短两个月,如何磨灭了一个少年的勇气?
一个高一学生,为何在短短两个月内就失去了继续读下去的勇气?
从表面看,高中学习内容与初中相比有质的飞跃。一位网友分析道:“高中知识难度和量都是初中的几倍,很多初中时的优等生进入高中后一旦跟不上,就容易自我怀疑。”
学习节奏的加快也让新生们措手不及。高中老师讲课速度明显快于初中,自习时间有限,作业量却大幅增加。不少学生抱怨:“每天都像是在打仗,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
更深层的原因,是自我价值感的崩塌。
![]()
一位心理专家在澎湃新闻的采访中指出,很多孩子“付出了很多努力,看着别人轻松取得好成绩,自己却始终无法进步,这让孩子感到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当一个人付出多次努力却反复失败后,会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绝望中,从而放弃做出任何努力,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在唯分数论的环境下,一次考试失利就足以让一个青少年给自己贴上“失败者”的标签。
03 从“不想学”到“不想活”,危险的滑坡
更令人忧心的是,厌学情绪若得不到及时疏导,可能滑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
研究者史晓宇等人用8个字概括了近几年学生们不寻常的精神状态:从不想学到不想活。
![]()
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慢慢“熬干”的过程:
第一步,学习压力变成“自我否定”。对青少年来说,“学不好”不只是任务没完成,而是会变成“我没用”。
第二步,家庭回应堵死最后一道“情绪出口”。孩子说“不想学”,其实是在“求救”,但很多家长的否定、施压或无视,把这扇“求救门”焊死了。
第三步,从“逃避学习”到“逃避整个世界”。当学习变成“自我否定的来源”,家庭又没有“情绪出口”,孩子就会开始“逃”——先逃作业,再逃学校,最后逃世界。
大儒心理创始人、精神科医师徐凯文在论坛上分享了一个案例:一个在北京某重点学校就读的女孩,来自高知家庭,却创作了一幅令人心惊的画。在生病的两年半时间里,家人带她看遍了名医,尝试过很多药,却始终无法将她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
04 厌学背后,那些被忽视的真正原因
青少年厌学,讨厌的真的是学习本身吗?
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在论坛上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厌学”讨厌的不是“学习”的本身,也不是“上学”的本身,而是在“上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让他不舒服的甚至恐惧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
![]()
当学校无法提供安全感时,孩子便会逃离,试图在社会中寻找慰藉。
综合多位专家的分析,青少年厌学背后有多重复杂原因:
情绪问题与心理疾病是导致厌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困扰让孩子很痛苦,难以学习。
学习策略与能力问题也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心态。这些学生常常感叹:“我不是不想学,我是真的学不会”。
学习动机与意义感缺失同样是关键因素。不少在心理咨询的青少年说,“我永远处在一个刷题的环境中,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人际关系与环境压力更不能忽视。有些孩子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际,没有朋友,没有活动,在学校的体验很不好;有些可能曾遭遇过被同学排挤、孤立,甚至校园霸凌。
05 理解与陪伴,比劝学更有效
面对孩子的厌学情绪,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应对?
![]()
停止否定,倾听感受。当孩子说“不想学”,家长第一反应往往是“这孩子又叛逆了,故意跟我对着干”。其实青少年的“叛逆”,很多时候是“绝望的反抗”。此时,比“逼他学习”更重要的,是接住孩子的“情绪求救”。
如果孩子说“不想学”,别先急着说“学习”,而是先聊“他的感受”;当孩子说“作业太多了,我不想写”,别回“别人都能写完”,可以说“确实好多,我们一起拆成小任务”;哪怕孩子只是沉默,也别逼他说话,坐在他身边,递一杯热牛奶,说“我在这里陪着你”——有时候,“陪伴”比“道理”更有力量。
![]()
接住孩子的“小情绪”,哪怕是“不想学”。一位心理专家建议:“给孩子‘失败的权利’,告诉他‘你值得被爱’”。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你的价值,不是由分数决定的。哪怕你考0分,妈妈也一样爱你”。
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奉化区教育局与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为高中学生提供身心健康服务。面对学生的学业压力困扰,医生们上门为学生送“锦囊”,解析考试焦虑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信号。
06 全社会的努力,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面对日益严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教育部印发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直面当前学生心理困扰的核心症结。
![]()
各地也在积极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奉化区教育局依托与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教协同项目,开设高质量心理健康家庭科普宣讲课程,从学生心理疏导、亲子沟通优化、家庭心育赋能等多个维度精准发力。
致公党四川省委会发起了“静待花开厌学休学学生心理健康帮扶平台”,专门为厌学休学的学生及其家庭提供更加专业、规范和便捷的服务。
美国则尝试了“青年心理健康队”项目,招募24岁左右的年轻人担任心理健康导航员,利用“近龄同伴”的优势,更好地与中学生建立信任关系。
07 重塑教育本质,让学习成为滋养而非折磨
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厌学问题,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校长、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指出,普遍的厌学现象其根源在于工业时代的教育模式已严重不适应当今社会。这种模式的本质,是将学校视为一座追求规模、效率、标准和的"完美教育工程",要求整齐化一与闭环管理。
这种模式如同一条工业流水线:以高入学成绩为“高品质原材料”,最终产出高分数这一“标准成品”。然而,正是这种将学生物化、将教育流程化的逻辑,制造了全社会的普遍焦虑。
未来的教育应是人本主义的自然生长,核心是尊重并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考试机器,而是培养热爱生活、能够感受幸福的人。”
家长们也开始意识到,在高中这个人生关键期,有时候,允许孩子暂停和休息,比强迫他们坚持更需要智慧和勇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