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聊起房地产,不少人都会感慨“好像还没看到探底的头”,这种感受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渗透在经济数据和日常日子里。
一边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掉成了负数,产业链上从建材到家电的不少行业都跟着放缓,另一边是不少家庭攒下的财富跟着房价缩水,曾经以为稳妥的“家当”,如今成了需要操心的变量。
这轮调整还要持续多久?普通人的生活正在受哪些影响?政策层面又有哪些可能的方向?各位不妨听我小李一句,咱们从身边能感受到的细节,慢慢理清楚这些问题。
![]()
跌了五年还没停?
从2021年房地产高位回落至今,五年时间里,市场的降温幅度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期。
去售楼处问问就知道,不管是新房成交量还是新楼盘开工量,都比高点时少了六成到七成,二手房市场更明显,不少城市的均价从高点跌了三成多,有些郊区或者户型一般的房子,跌幅还会更大些。
若参考国际上那些经历过房地产大起大落的经济体,比如美国、欧洲或是日本,会发现一个共性规律:它们从市场高点调整到平稳阶段,通常成交量会下跌五成左右,房价跌幅在四到五成,整个过程往往要持续六七年。
这么对比来看,当前国内房地产的成交量跌幅已经超过了这些国际案例,房价跌幅也在逐步接近,但调整时长才刚到第五年,按这个节奏,市场要真正稳住,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
![]()
不过国际经验终究只是参考,不能直接套用到国内市场,各国房地产的底层逻辑差异不小,比如不少国家以存量房交易为主,而国内过去十几年更依赖新房开发,开发商的债务结构、居民的购房习惯都有明显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没有出现其他国家调整期常见的金融体系大规模违约问题,银行体系相对稳定,这是一个重要优势。
但也要看到,房地产牵扯的行业太多,它的调整会间接影响到就业、消费等多个领域,最终还是会传导到普通人的工作和收入上,这一点需要正视。
![]()
最揪心的是中产
房地产调整带来的影响,在中产家庭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常见的场景是:几年前在高位入手房产,如今房价跌了三成多,每月的房贷却一分没减。
为了扛住月供,有人下班后兼职开网约车,有人把孩子的课外班从多个缩减到只留刚需,甚至连定期体检都往后推。
之前常能看到类似《北上广深那些消失的中产阶级》的讨论,核心不是说中产的收入降了多少,而是他们的生活安全感在减少。
过去买房是“资产增值”的象征,能给家庭带来稳定预期,现在房子成了“负债压力”的来源,每月发薪后先想着还房贷,不敢轻易消费,也不敢随意换工作。
![]()
有意思的是,当前资本市场和舆论场的关注点,与普通人的实际需求之间,似乎存在一定错位。
大家热议的“科技牛”“科幻牛”,从人形机器人到核聚变、量子计算,都是未来的重要方向,值得关注。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当下更关心的还是柴米油盐的日常:房贷能不能少还点?房价会不会继续跌?孩子上学的学区房会不会受影响?
说到底房地产不是一个冷冰冰的经济指标,它连着千万家庭的“家”,就算有再遥远的“星辰大海”,也不能脱离“好好过日子”的现实需求。
![]()
政策能帮上忙吗?
既然市场自发调整还需要时间,政策层面能不能提供一些助力?当前行业内有几个讨论较多的方向,但每个方向都需要平衡利弊,不是简单推出就能见效。
第一个方向是消化库存房,有观点建议,由中央统筹资金,收购市场上卖不出去的商品房,改造为保障性住房。
尤其是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这类住房能解决农民工等群体的居住问题,既消化了库存,又完善了保障房体系,让更多人能“住有所居”。
这个思路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实操中需解决不少问题:选择哪些城市收购?优先收购哪些开发商的项目?按什么价格收购?
![]()
这些环节若处理不好,容易出现“代理人风险”,地方可能为争取补贴过度申报,开发商可能想借机抬高价格,最终导致资金效率降低。
要推进这类举措,关键在于流程公开透明,比如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定价,公开收购清单和分配结果,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实处。
第二个方向是是否直接救助房地产开发商主体,目前政策的核心是“救项目不救主体”,重点保障商品房交付,避免出现“烂尾楼”,但不直接为开发商的债务兜底。
![]()
有声音提议参考国际经验,用公共财政或国有资本为开发商注资,避免企业大规模倒闭引发连锁反应。
但这个方向的争议较大:过去几年部分开发商因盲目扩张导致债务问题,若用公共资金兜底,可能引发“道德风险”,让此前无序扩张的企业免于承担后果。
若要推进这类措施,关键在于明确约束条件,比如要求开发商剥离非核心资产、降低高管薪酬,且救助资金只能用于保交楼和偿还购房者违约金,不能用于新增投资或其他用途。
![]()
第三个方向,也是当前讨论中相对更贴近民生需求、落地阻力较小的,是通过财政手段减轻居民房贷压力。
受“不可能三角”影响,货币政策大幅降息的空间有限,既要保障银行体系的利差稳定,又要维护人民币汇率平稳,难以通过单一降息直接降低房贷成本。
但财政可以发挥补充作用,比如对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息进行补贴。
无论是已购房家庭还是潜在购房者,都能直接受益,对扛着高月供的中产来说,利息补贴能直接减轻现金流压力,对潜在购房者来说,购房成本降低后,入市意愿也可能逐步回升。
![]()
结语
其实房地产这轮调整,本质上是行业从“高速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必经阶段,转型过程本身就需要时间积累。
但只要政策始终围绕“保障居民居住需求”的核心,避免复杂的操作流程,先从减轻普通人的房贷压力入手,再逐步解决库存消化和开发商债务问题,市场企稳的时间或许能比预期缩短。
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房子的核心功能是“住”不是“炒”,让“家”的压力小一点,整个市场的信心自然会慢慢恢复,日子也能过得更踏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