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今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律动不息”。
![]()
律动不息代表着心脏持续且规律的跳动。
从出生那刻起,我们的心脏就持续跳动,默默支撑着我们每一次呼吸与行动。心跳,是世界上最动听的生命节律。
然而,《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显示,心血管疾病仍位居中国城乡居民死因之首。
心脏病,正悄然成为威胁我们健康的最大隐患。
我们常常谈癌色变,却忽略了心脏病这个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也许在某一天,心脏这台不知疲倦的马达就会突然“罢工”,让人猝不及防。
这一次,让我们停下脚步,真正听懂体内的“心”声。
![]()
心脏病,离我们并不遥远
![]()
有人说,心脏病只会盯上老年人或有家族史的“特定人群”,普通人不必太过担心。但殊不知现实早已悄然改变。
久坐不动、暴饮暴食、吸烟、熬夜……这些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正在推动心脏病发病率的飙升。
心脏病不再是遥远的威胁,而是潜伏在日常生活中的“沉默杀手”。
![]()
那么,心脏病带给我们的威胁有多大呢?《不可忽视的心脏病:像对抗癌症那样对抗心脏病》一书给出了答案:
在2020年初至2022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球导致的死亡人数接近700万。然而,同期心脏病导致的死亡人数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4倍多——每年有近1900万人死于心脏病!
作为一种“非传染性疾病”,心脏病简直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还要可怕!
书中还提到了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的故事,这或许能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心脏病的隐蔽性与高风险。
作为美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统,罗斯福见证了美国大萧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动荡岁月。在高强度的工作背后,他的健康正悄然亮起红灯——他的血压不断上升,已经到了高血压危象的水平。
![]()
然而,这一严重的健康危机并没有引起罗斯福本人及其医疗团队的足够重视,反而被轻描淡写地归结为“正常衰老”。
实际上,罗斯福患上了心力衰竭。在正式确诊仅数周后,他便突然去世。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的主治医生都深感震惊。
这个故事让人惋惜,也更该引起我们的警惕——不管是伏案工作的普通人,还是站在聚光灯下的公众人物,不对心脏健康危机加以重视,心脏病就可能找上门。
心脏从不会开口“抱怨”,但我们每一个不经意的不良习惯,都是对它无声的消耗。
![]()
它不在乎你是否成功,也不在乎你是否年轻,只在乎你是否愿意为它停下匆忙的脚步,给予一点关注,一份守护。
那么心脏病究竟起源于何处呢?
![]()
心脏的危机,从斑块生开始
![]()
早在500多年前,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就绘制出了人体解剖素描图,并发现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并非源自心肌本身,而是供应心脏的动脉异常增厚,进而阻碍了血流。
现代医学进一步证实,心脏病的主要“元凶”是冠状动脉中生长的斑块——它们像血管里的“肿瘤”,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变大,逐渐堵塞血管,导致心肌缺氧,最终引发心梗,甚至猝死。
![]()
简单来说,我们的心脏每天约跳动10万次,以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而这一切,都依赖冠状动脉源源不断地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一旦这条“通道”被堵塞,心脏的“工作”便随即陷入瘫痪,进而危及生命。
更为严重的是,就像癌症还未被察觉时就已开始扩散,“斑块”的生长也是悄无声息的。它在血管中悄然积累,甚至不会引起任何症状,直到突然破裂,给人重重一击!
![]()
正因为心脏病如此“狡猾”,许多人才对它掉以轻心。这种“轻视”,源于我们对心脏健康的深层误解——总觉得“危机不会落在自己身上”,却忘了致命的心脏问题,往往是从一次次被忽视的“小信号”开始的。
![]()
忽视心脏的“求救信号”,让我们错失良机
![]()
偶尔胸闷气短、胸口堵得慌,我们总安摆摆手说“是累着了,歇会儿就好”;久坐后起身时突然一阵心悸,也会自我安慰“可能是起身太急,没什么大碍”;体检报告提示“血脂偏高”,也总想着“下次再调整饮食吧”,却转头就忘了这回事。
![]()
就连一些医疗从业者,都曾低估心脏病的凶险。他们会下意识觉得“患者才30多岁,怎么会得心脏病?”,或是认为“症状只是偶尔出现,应该不是大问题”。这种因认知偏差产生的忽视,最终让患者错过早期干预的黄金时间。
可心脏不会“撒谎”,每一次细微的不适,都是它给我们的“求救信号”。
![]()
和癌症一样,心脏病的发展也需要较长时间。这些信号就像是健康亮起的“黄灯”,是身体在提前预警。如果此时视而不见,等“红灯”亮起,再想补救很可能悔之晚矣。
所以,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以对抗癌症那样认真的态度,来认真对待心脏病。
![]()
“抗癌式”心脏病防治策略,守护心脏健康
![]()
想想我们对待癌症的态度:主动学习预防知识,定期进行肿瘤筛查,一旦发现异常信号,第一时间就医,从不敢轻易忽视。可面对心脏病,多数人却少了这份警惕——即使已经了解了它的凶险,也从未将其放在心上。
![]()
实际上,上文提到的久坐不动、暴饮暴食、吸烟、熬夜等不良习惯,不仅是心脏病的重要诱因,同样也是癌症发生的高危因素。
既然心脏病与癌症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我们为何不能像对抗癌症那样对抗心脏病呢?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多运动、健康饮食、戒烟、早睡早起来预防心脏病;通过筛查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来筛查心脏病;通过干预和逆转风险因素,实现心脏病的早期控制甚至逆转心脏病。
![]()
《不可忽视的心脏病:像对抗癌症那样对抗心脏病》一书中就针对心脏病的预防、筛查、治疗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策略,并对此进行了简要总结:
![]()
预防要点:
(1)任何身体活动都是有益的。
(2)以植物为主的地中海饮食有利于心脏健康。
(3)定期进行身体活动和选择健康饮食是控制体重的最佳组合。
(4)如果你吸烟,请寻求戒烟帮助,并避免使用电子烟和摄入尼古丁。
(5)健康的睡眠能促进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因此建议每晚保证至少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
筛查要点:
(1)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评分。
(2)了解你的胆固醇水平。
(3)了解你的血压水平。
(4)了解你的血糖水平。
(5)冠状动脉钙化扫描。
![]()
治疗要点:
(1)对待心脏病护理应如同对待癌症护理一般严谨认真。
(2)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3)控制血压,通常建议将血压维持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本书作者迈克尔·V.麦康奈尔(Michael V. McConnell)是斯坦福大学的医学博士,他在预防心脏病学、心血管健康方面的有着深入的研究。科研工作之外,麦康奈尔博士还热心心脏病的科普,撰写了本书,用耐心与专业,为大众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本书的领衔主译程蕾蕾教授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肿瘤心脏病亚专科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课题33项,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28篇,其中SCI论文29篇。程教授牵头开设了华东地区第一个肿瘤心脏病学多学科联合门诊,长期坚持一线出诊,拥有近30年的临床经验,接诊过无数心脏病患者。
在繁忙的学术研究和临床接诊之余,程教授还热心科普,不仅出版了多部广受好评的心血管健康科普图书,还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自媒体平台上进行心脏病科普,将复杂晦涩的心脏病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来,深受大众喜爱。
![]()
在本书中,麦康奈尔博士分享了他的家人以及患者的真实故事,并回顾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预防、筛查和治疗心脏病。无论你是想要获取科学诊疗参考的专业人员,还是想要了解心脏养护知识的普通读者,都能轻松读懂书中内容,并将书中的实用建议应用于日常健康管理。
翻开此书,识别隐匿的心脏危机,为自己和家人守护体内永不停歇的泵。
![]()
廖智:命运将她打落深渊,她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 世说新语〉风物》:梦回风流魏晋,一览市井百态与人间烟火。
生活可以很美好。如果累了,不妨慢下来,喝杯茶,看看书。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