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西关街道,有这样一位人民调解员——她笑容温和,却有着化解矛盾的“硬功夫”;她个子不高,却撑起了基层治理的“大舞台”。她就是西关街道专职人民调解员、“周雪萍人民调解工作室”负责人——周雪萍。
扎根基层三十载,初心不改暖人心
周雪萍,自1988年参加工作以来,她从妇联委员到社区书记,再到专职调解员,三十余年如一日扎根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作为“拥军八姐妹”志愿服务队队长,她用真心关爱军人家庭,送去温暖与关怀,先后荣获河南省“爱国拥军模范”“感动中原”十佳新闻人物等荣誉。作为人民调解员,她更是将这份热忱转化为专业的调解技能,用心倾听每一位当事人的心声,细致分析矛盾纠纷的根源,灵活运用协商、疏导、共情等多元调解技巧,以细腻的情感沟通化解对立情绪,让每一场调解都成为修复关系、解决问题的温暖实践。
![]()
“五字诀”巧解矛盾,让“冤家”变“朋友”
在长期的调解工作中,周雪萍总结出独特的调解矛盾“五字诀”——心:热心、诚心、耐心、同理心;爱:关爱、慈爱、大爱、相互爱;情:同情、重情、研情、是非情;理:明理、讲理、顺理、不挑理;法:知法、守法、护法、敬畏法。她以热心换信任,以真情化坚冰,以法理明是非。无论是婚姻家庭的情感纠葛,还是邻里之间的利益冲突,她都能用“五字诀”找到突破口,让“剑拔弩张”变成“握手言和”。
![]()
创新联动机制,打造基层治理“样板间”
周雪萍积极与街道、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紧密联系,建立起矛盾纠纷预防、调解、回访的全链条服务体系。2023年11月,她成立了个人特色品牌调解室——“周雪萍人民调解工作室”,始终恪守“依法调解,促进和谐,倾听民声,排解民忧”的宗旨。无论是婚姻家庭纠纷中的情感纠葛、邻里矛盾中的利益冲突,还是劳动争议中的权益失衡,她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同理心,耐心倾听、细致剖析、量身定制调解方案。在一次邻里纠纷中,两户居民因管道漏水问题争执近半年,关系剑拔弩张。周雪萍多次上门勘查,邀请专业师傅检测,又分别与双方促膝长谈,最终促成双方达成维修与补偿协议,不仅化解了矛盾,还让两家重归于好。工作室成立以来,以实际成效维护了辖区稳定,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工作目标。她的工作模式成为基层治理的创新标杆,大家称赞她是“用心用情解民忧、用智用力促和谐的基层治理典范”。
![]()
专业与温度并重,法律为基关怀为本
周雪萍深知,作为一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和基层司法工作者,仅有工作热情远远不够,还必须具备扎实的法律功底和过硬的业务能力。她坚持学习法律知识,积极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类业务培训和案例研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规与调解技巧,并灵活运用于实践。她注重总结每起案件的经验得失,不断优化调解方法,提高调解成功率和群众满意度。
在她看来,法律是调解的准绳,而人文关怀则是化解矛盾的润滑剂。她始终保持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把每一位当事人都当作亲人朋友来对待。无论面对的是情绪激动的当事人,还是沉默寡言的群众,她都能耐心倾听、细心引导,用真诚和善意赢得信任。她常说:“法律是冰冷的,但调解可以是温暖的。”正是这种专业与温度的结合,让她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赢得了口碑,成为大家口中最值得信赖的“知心大姐”。
![]()
作为一名专职人民调解员,周雪萍同志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矛盾化解的第一线。从调解室的一盏暖灯,到社区院落的阵阵笑声,她将一件件看似棘手的矛盾化作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她以真心换真心、以真情化隔阂、以真本事解难题,不仅是群众信赖的“知心人”,更是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践行者和推动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人民调解员的使命担当,为构建和谐稳定的基层社会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来源 洛阳市司法局)
【编辑 滢滢 王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