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深圳中院的一纸判决,让缅北白家犯罪集团的命运一锤定音:白所成、白应苍等5人死刑,2人死缓,5人无期,9人有期徒刑,附加没收财产、罚金与驱逐出境。
这一结果,瞬间引爆全球舆论。有人拍手称快,也有人疑惑:为何中国法院能审判境外犯罪?这场判决,究竟是一场司法正义的彰显,还是跨境治理的里程碑?
![]()
一、不是突然的槌声,而是步步为营的收网
许多人以为这是一场“闪电审判”,但真相是,司法程序早已悄然启动。
9月19日至22日,深圳中院公开审理白所成等21人,检方指控12项罪名——从电信诈骗到故意杀人,从绑架到制毒贩毒,几乎覆盖了黑灰产的所有环节。两个月后宣判,恰恰说明证据链扎实、事实清晰,量刑层次分明:首恶必办,从犯区分,不枉不纵。
这与9月温州中院对缅北“明家”案的判决一脉相承:11人死刑、5人死缓。两案并观,可见中国在跨境犯罪审判上,已形成统一尺度与雷霆手腕。
二、290亿资金、41个园区与11吨毒品:罪恶帝国的崩塌
判决书中几个数字触目惊心:
- 290亿元:涉赌诈资金规模,比此前披露的200亿再度攀升,背后是数以万计受害者的血汗钱;
- 41个园区:在果敢地区为“金主”提供武装庇护,形成从招募、诈骗到洗钱的完整链条;
- 11吨冰毒:白应苍制贩的毒品数量,让电诈与毒品两大黑产在同一平台交织,危害倍增。
![]()
更残酷的是,这些数字背后是具体的人命:6名中国公民遇害,1人自杀,多人受伤。园区内的非法拘禁、强迫卖淫、暴力惩戒,撕开了所谓“高薪招工”的假面,露出血淋淋的真相。
三、凭什么中国法院能审判境外犯罪?
有人质疑:犯罪地在缅北,中国法院有何管辖权?
答案在于两大法理支柱:属人管辖与属地结果犯。
- 受害者多为中国公民,危害结果发生在中国境内;
- 多数被告本身是中国国籍;
- 证据通过中缅执法合作调取,程序合法。
从抓捕、押解到庭审,每一步都是跨国协作的结果。白家案7月公诉、9月开庭、11月宣判,节奏紧凑,展现了中国司法跨境追责的决心与能力。
四、全球关注背后:电诈已是一门“跨国生意”
此案之所以引发国际震动,是因为它戳中了全球治理的三大痛点:
![]()
- 灰色园区治理难题:东南亚成为电诈、赌博、贩毒的重灾区,地方武装与黑产勾结,形成“法外之地”;
- 混合犯罪新模式:电诈与毒品、绑架、洗钱捆绑,犯罪收益呈指数级增长;
- 跨境追赃困境:资金通过虚拟货币、地下钱庄跨境流转,追讨难度极大。
白家案的判决,不仅是对犯罪者的惩戒,更是对全球黑灰产网络的警示:跨境作案,不再意味着“安全区”。
五、下一步怎么走?四大建议堵住漏洞
- 反诈与反拐并轨:在边境口岸、劳务中介加强筛查,阻断“招募—圈禁—逼迫”的犯罪链条;
- 资金链精准斩断:建立执法、金融、平台三方数据共享机制,对“洗钱—跑分—套现”通道实时打击;
- 试点跨境集体索赔:推动退赔机制标准化,让受害者损失有望追回;
- 平台治理升级:强化社交工具与算法的监管,遏制“话术包”“钓鱼链接”的传播。
![]()
结语:这不是终点,而是犯罪成本飙升的起点
白家案的判决,像一记重锤,砸向跨境黑灰产的根基。
有人问:极刑能根治犯罪吗?
或许不能,但它让犯罪成本变得不可承受。当司法利剑跨越国界,当协作网络越织越密,黑产“躺着赚钱”的时代,正在终结。
这场审判,不仅关乎正义,更是一场关于规则与秩序的宣言:
跨境犯罪,虽远必究;灰色地带,不再安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