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
在富裕县富路镇富路村,机器轰鸣的水泥制品厂内工人们加紧生产,整齐排列的粮食风干仓矗立在田野间,双层保温大棚里蓝莓苗郁郁葱葱……一幅产业兴旺、村强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富裕县富路镇富路村以党建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驱动,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增强“造血”功能,构建起与市场经济相匹配、与共同富裕目标相联结的新型集体经济长效发展模式。
党建引领聚合力 改革驱动破难题
富路镇党委将村级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主要领导带队,与村党组织书记赴大连、伊春、绥化等地考察取经,学习先进地区集体经济运营模式。在深入调研基础上,镇党委精准研判全镇13个行政村资源条件,最终选定富路村作为改革试点,通过“党委引领+村集体出资”模式破解土地、资金等瓶颈。2024年9月,富裕县绿野乡舍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打造集水泥制品、粮食风干仓、示范棚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推动集体经济从“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跨越。
“过去村集体收入主要靠资源发包,如今我们有了自己的产业,发展底气更足了!”富路村党总支部书记杨民感慨道。在镇党委协调下,原桑德集团建厂土地问题得以解决,村集体累计投入630万元,建成现代化厂房和生产线。党建“红色引擎”不仅激活了资源要素,更凝聚起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目前,公司已带动40余名返乡人员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实现“靠技增收”的转变。
三产融合齐发力 精准施策促增收
水泥制品筑实“致富基”。 瞄准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富路村投入180万元引进径向挤压制管设备、立轴搅拌站及多类砖材模具,开展订单式生产。梯形排水槽、步道砖、水泥管等产品畅销周边村屯,截至目前,已完成订单近200万元。“家门口上班,收入稳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村民刘石磊一边操作设备一边笑着说。这条“小而精”的产业链,既填补了本地市场空白,更成为村集体增收的“稳定器”。
粮食风干仓撑起“护粮伞”。 针对“地趴粮”霉变损耗难题,公司投资40万元建起仓容200吨的风干仓,采用自然通风技术,单次处理粮食150—200吨。运行5天即可完成一个周期,按每吨40元计算,单循环利润超5000元。“再也不用担心玉米发霉了!”种植户齐立国算起经济账:往年因霉变每吨少卖百元以上,如今风干后品质提升,每吨多赚数十元。该项目不仅破解了储粮“堵点”,更让农民丰收喜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示范大棚点亮“科技田”。 在1000平方米双层保温大棚内,1002盆无土栽培蓝莓长势喜人。作为全省首例与大连大学蓝莓研究院合作项目,这里引入了全自动施肥滴灌系统、光感监测设备,实时调控温湿度、酸碱度,使单株产量提升0.5—1斤。棚内还间作树莓、黑加仑等高端果品,打造定制农业样板。
强村富民显成效 振兴之路启新程
随着三大产业板块协同发力,富路村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202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500万元,同比增长25%;村民人均收入达1.3万元,年增收千元以上。这笔看得见、摸得着的收入,让村两委为民办事的底气足了很多。
村党总支部书记杨民介绍,近年来村内道路硬化、路灯安装、环境整治等民生工程全部由集体收入支撑。更可喜的是,产业振兴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返乡创业。“90后”大学生洪宇回乡承包耕地1200余亩,年收入超40万元。“家乡有事业平台,谁还愿意往外跑?”他笑着说。
从资源盘活到产业振兴,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富路村用实践印证了“党建强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百姓富”的深刻内涵。下一步,富路村将进一步拓宽水泥制品销路,精准定位精品果蔬消费群体,打通高端销售渠道。健全公司化运营机制,推动技术升级,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持续提升产品品质与产业效益,推动村集体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李明泽、薛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