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0辆美军坦克,驶向志愿军阵地,可炮兵却没接到开炮的命令,这时,一个小战士冲上来,大喊:“让我来开炮!”
当时,甘凤里阵地刚结束美军轰炸。地面突然传来履带声,20 辆美军坦克朝志愿军防线冲来。
炮位上的战士攥紧炮栓,却没人敢拉动扳机。当时美军掌握绝对制空权,志愿军炮兵有铁律:没有命令擅自开炮,暴露阵地就会遭毁灭性轰炸。之前已有多个炮班因此全员牺牲。
“再等下去,步兵兄弟就危险了!” 一声嘶吼打破阵地寂静。
炮兵第 31 师 401 团 4 连 1 排排长苏兆丹,快步冲上炮位。他军装沾满尘土,眼睛瞪得通红。
“违反纪律我来担,今天这炮必须开!” 苏兆丹推开犹豫的炮手,双手迅速放在炮身上。
这年他才 20 岁,入朝只有几个月,却已是全团有名的 “神炮手”—— 他仅用 28 天训练,就创下考核五发五中的成绩。
苏兆丹眯起眼,盯着呈菱形推进的坦克群。他手指在炮身刻度上快速滑动,计算参数。中间有辆坦克,履带更宽、天线更长,格外突出。
“那是指挥车,打它!” 话刚说完,他就把炮弹填入炮膛。
炮口微微上扬,随即发出巨响。第一发炮弹精准命中指挥车履带,这辆坦克立刻停在原地。没等美军反应,第二发炮弹又射出去,直接击穿坦克炮塔。浓烟和火光瞬间升起。
战友们还没从震惊中回过神,苏兆丹已经调整好炮口。第三、四、五发炮弹接连射出。又一辆美军坦克起火,另一辆冒着重烟退出战斗。剩下的美军坦克慌了,以为遇到志愿军炮兵集群,立刻掉头往回跑。
阵地后方的步兵看到这一幕,士气大涨。大家跳出工事发起反冲锋,对着失去坦克掩护的美军发起攻击,把对方打得溃不成军。
打扫战场时,战士们在被击毁的指挥车里,发现了美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的作战地图和通讯密码。
这支部队正是长津湖战役里的 “王牌” 部队,指挥车被毁,直接打乱了美军的进攻计划。
庆功的时候,苏兆丹却主动找到指导员。他耷拉着脑袋说:“报告,我擅自开炮违反纪律,请组织处理我。” 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指导员红着眼眶回答:“你这处分我不敢批,该给你记功!”
没过多久,二等功奖状和 “打坦克英雄” 的称号送到苏兆丹手上。上级向他解释:“击毁王牌部队的指挥车,比歼灭一个连作用还大,这功你受得起!”
而这并不是苏兆丹第一次立功。
![]()
苏兆丹 1929 年出生在山西太原。16 岁那年,他瞒着家人加入八路军。可入伍没多久,抗日战争就胜利了,他没能跟日军正面作战。
直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太原战役,苏兆丹才真正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当时他所在的营,接到阻击阎锡山一个师的任务。
面对敌军的坚固工事和密集炮火,他们死守阵地整整三天三夜。最后配合援军,把这股敌人全部歼灭。苏兆丹因为作战英勇,荣立一等功。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苏兆丹所在部队改编为炮兵。他之前从没接触过大炮,却凭着一股钻研劲,抱着炮兵手册反复学习。仅用 28 天,就练出了指哪打哪的硬功夫。
入朝后,本该五人配合操作的重武器,他经常一个人操作。火炮后坐力震得他满嘴是血,他也从没退缩。
1951 年底,苏兆丹作为战斗英雄,被邀请到北京参加 “群英会”。
在会上,他见到了毛主席。苏兆丹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一直拘谨地坐在角落。直到毛主席主动起身给他敬酒,他才慌乱地举起酒杯,一口气喝干了杯里的酒。
更让他意外的是,他还作为代表参加了首届全国政协三次会议,并且和毛主席分在同一个小组。会议讨论部队军服改革时,有人提出取消衣领和衣兜,这样能节省开支。
苏兆丹立刻想起朝鲜战场上的情况。那里冬天零下三四十度,战士们冻僵的手,总往衣兜里塞来取暖。
他鼓起勇气站起来说:“主席,衣兜不能取消,那是战士们的‘暖手宝’啊!”
毛主席听完连连点头:“这个意见很有道理,要站在战士的角度想问题。” 最终,他的意见被采纳,军服保留了衣领和衣兜。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叫住苏兆丹:“小同志,你叫什么名字?”
苏兆丹立刻立正敬礼,回答:“报告毛主席,我叫苏吊蛋!”
毛主席眉头微微一皱,接着笑了:“‘吊蛋’这个名字太随意,我给你改个名字吧。”
他沉思了一会儿说:“就叫苏兆丹,‘兆’是多福的意思,‘丹’代表红心,你看好不好?” 苏兆丹用力点头,这个名字从此伴随他一辈子。
后来苏兆丹转业回到太原。他把获得的奖状锁进箱子,先后在砖厂、耐火材料厂工作,一直默默无闻。直到后来开展 “找英雄、颂英雄” 活动,他的事迹才被大家知道。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