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真正的源头:7个原则让团队自驱生长!
真正的管理,不是束缚,而是释放
“为什么天天强调执行力,团队行动还是如此迟缓?”
“为什么高薪请来的高管,就是带不出有战斗力的队伍?”
这些问题背后,藏着一个被多数人忽略的真相:管理不是管人,管理也不是控制。当我们试图用复杂的流程和严密的监控来提升效率时,往往得到的只是表面的服从和内心的抗拒。
![]()
01 管理的第一性原则:管理的对象是人
管理的本质是激发人的潜能和善意。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迷失在报表、流程和会议中,忘记了管理的对象首先是活生生的人。
普通管理者盯着员工的短板,总想着如何弥补不足。
高手管理者则思考如何设计工作任务和团队结构,让每个人的长处都能成为贡献,使团队整体产出大于个体能力总和。
看看京瓷的案例。1959年,这家当时名为京都陶瓷的小公司面临严重经营危机,创始人稻盛和夫没有选择传统的严格管控,而是将公司细分为36个微型利润中心,每个单元配备独立收支报表,让车间主任都能实时掌握原材料成本和人力消耗。
这种被称为“单位时间核算制”的机制,使得当年陶瓷封装部门利润率提升47%,次年整体扭亏为盈。通过将大企业划小经营单元,让每个员工都成为经营者,京瓷实现了从濒临破产到世界500强的逆袭。
对中小企业的启发:不必追求完美制度,但要思考如何让员工的优势与岗位要求最佳匹配。问问自己:“我是否清楚每个团队成员的核心优势?我的工作安排是否让这些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02 管理必须根植于文化土壤
不存在一套全世界通用的完美管理方法。管理者无论在哪个国家,做的事情本质上相同,但他们做这些事情的具体方式必须符合当地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把另一家成功公司的管理制度直接复制过来,就像把热带植物移植到寒带,必然会产生“排斥反应”。
海尔集团深谙此道。他们推行的OEC管理法,通过“日清日毕”原则和PDCA循环完善日常管理文化。这种管理模式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它契合了中国制造业的文化背景和员工的工作习惯,而不是简单照搬西方管理理论。
而河南晟源起重机的案例则展示了企业文化的力量。董事长崔红勋把“善”的基因输入企业血脉,倡导以“善心、善言、善行”为核心的孝善文化。这种文化不仅营造了独特的企业氛围,更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使这个“85后”企业家带领企业成长为“国家专精特精‘小巨人’企业”。
对中小企业的启发:在引入任何管理新方法前,先问三个问题:这符合我们团队的价值观吗?我们有无相应的文化基础?需要做哪些调整才能落地?
![]()
03 共同目标:让乌合之众变成精锐之师
没有对共同目标和价值观的承诺,所谓的组织只是一群乌合之众。这个目标必须非常简单、非常清晰,能够让组织里的每一个人都理解并认同。
管理者的首要工作之一就是不断阐述、沟通,并用自己的行动去展示这个共同目标。它不是写在墙上的一句口号,而是指导所有人做出日常决策的判断依据。
德勤中国的调研发现,卓越管理公司(BMC企业)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拥有前瞻性的战略引领,可提前布局跨越周期的“稳现金流业务”。这些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清晰地传达战略方向,让全体员工对目标有共同的承诺。
更具体的例子来自广东某家电企业。他们在2018年导入阿米巴模式后,将2000人生产部分解为23个自主经营体。通过明确共同目标,并让每个单元都对结果负责,该企业实现了单件产品能耗降低19%,人均产出提升28% 的显著改善。
04 成长型组织:让学习成为日常
管理必须让组织和其成员都能够成长和发展。一个组织必须是一个能够让人学习和提升的地方。
培训和发展不应该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它必须融入到组织的每一个层级和日常工作中。因为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如果我们的成员停止了学习,组织实际上就在倒退。
徠通科技的实践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原则。面对制造业的少子化与高龄化双重挑战,这家精密线切割机制造商通过职务再设计与员工关怀制度,成功优化工作流程与环境。
他们针对中高龄员工常见困扰进行职务调整设计,包括降低体能负担、改善视力负荷、优化记忆辅助等具体措施。这些投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新进员工一年留任率达到75%。
对中小企业的启发:员工发展不一定需要巨额投入。可以从小事做起:组织内部经验分享会、鼓励跨部门学习、为员工感兴趣的项目提供资源支持。
![]()
05 沟通与责任:高效组织的双引擎
每一个组织都建立在沟通和个人责任之上。有效的组织里,每个成员都必须清楚地思考并回答三个问题:
- 我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 为了达成目标,我需要对其他人贡献什么?
- 我需要从其他人那里获得什么支持?
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建立一个机制,确保这3个问题能在团队内部被清晰沟通,并且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责任负责。
观数信息的研究显示,76% 的数字化转型项目因指标化管理断层导致失败。这正是沟通和责任机制失效的典型例证。相比之下,那些实施有效沟通和责任体系的企业获得了显著收益。
某新能源企业通过建立指标异常归因模型,将客诉响应效率从72小时缩短至8小时。而KDDI(前身为第二电电)在面临NTT垄断压力时,通过实施跨部门交易定价机制,将网络建设、运维和市场拓展部门转化为相互服务的内部市场,使新基站建设周期缩短60%,客户投诉率下降82%。
06 多维度绩效:告别单一数字的误导
绩效的衡量必须是多维度的。单纯的产出数量或者净利润都不足以衡量一个组织的健康状况。
我们必须同时关注包括市场地位、创新能力、生产效率、员工发展、客户反馈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只看财务数据来判断一个企业的状况是一种极其片面的行为,它会让组织忽略掉那些决定未来的重要信息。
根据德勤中国的研究,BMC获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综合体现在产品创新、成本领先、方案领先上。他们往往在一类优势上更为突出,如新技术企业技术立企,规模化企业成本控制优势凸显,还有一些企业则专注于满足差异化客户需求,提高客户粘性。
IBM公司的个人业务承诺(PBC)绩效管理体系强调个性化目标设定、双向沟通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种多维度绩效评估方式,确保了企业不仅关注短期业绩,更重视长期能力和团队健康的建设。
以下图表展示了高效组织在各个维度上的平衡发展:
![]()
07 终极检验:成果只存在于外部
最重要的原则——组织的成果只存在于外部。组织的内部无论多么努力,产出的都只是成本。
唯一能称之为成果的只有一个东西,那就是一个在组织外部愿意为我们的产品或服务付费的满意的客户。这个原则会彻底改变我们看待内部工作的方式。
我们开的每一次会议,写的每一份报告,优化的每一个流程都必须用一个终极问题来审视:“这件事最终能否为外部的客户创造价值?”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它就是一项成本,一项需要被质疑和优化的成本。
德勤中国对卓越管理企业的研究验证了这一原则。这些企业能够实现“跨越性增长”,关键之一在于坚持产品持续突破与业务模式创新重塑。例如,领益智造从果链企业转型升级为AI终端硬件制造平台。这种转型的核心是以外部客户价值为导向,而不是内部便利性为考量。
结语:管理归根结底是一种实践
管理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融入血脉的实践。深刻理解这7个原则,并把他们真正应用到每一个管理决策与行动中,我们就能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从今天起,重新审视你的管理实践:
- 停止弥补短板,开始发挥优势
- 放弃一刀切的管理方法,构建符合文化土壤的管理体系
- 用共同目标凝聚团队,用持续学习推动成长
- 建立清晰的沟通和责任机制,多维度评估团队健康
- 最重要的是,时刻用外部客户价值这把尺子,衡量内部一切工作的意义
管理的本质不是控制,而是释放与赋能。当你把这些原则真正付诸实践,你会发现:管理不再是令人头疼的难题,而是组织成长的最强助推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