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写了十一部长篇,几乎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一个词“高密东北乡”,有人说,文学即故乡,这话在莫言的小说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其实不是他一个人的故乡,当他把这些在故乡成长生活的经历,从长辈口中听来的发生于故土的奇闻异事,变成了文字写成了小说时,它就成了所有人的故乡记忆。
![]()
每每读莫言的小说,有种说不出的亲切,好像那就是真实发生的,就是我们所亲身经历的,甚至有不少令人恍惚的瞬间,分不清这是小说还是事实。
不管是《红高粱家族》中的酿酒、抗日,还是《蛙》中所展现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划生育,简直就是活着的民间中国史和故乡变迁史,是我们过去真实生活的样子。
![]()
莫言的小说风格多变,而且完全打乱了时间线,就像拍电影一样,是非线性的,是蒙太奇的手法,对于影视来说,闪回闪现很容易,但对于文字而言,要做到一丝不乱,其实很难。
而且,文字的展现形式,本身也决定了,如果操刀者没有高超的技术,是很难在文字中自由穿梭往来迂回还总能填满骨血、丰盈枝叶的,但莫言在他的十一部长篇小说中做到了。
![]()
无论是在《红高粱家族》中写到的底层百姓的抗日史,还是在《蛙》中写到的底层百姓的生育史,其实都是我们整个民族所共同经历的苦难史。
与那些宏大叙事小说所不同的是,莫言关注的主体一直都是人,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且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灵魂,都有自己的本性,他们没有被神化,也没有被恶化,而是有血有肉的,是活生生的,是复杂多变的。
![]()
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既粗犷厚重,既充满着火炮枪弹的抗日余响,也塞满了浓浓的乡愁之思,既有对高密东北乡同胞浴血抗战的讴歌与褒扬,也有对我苦难深重的民族大地的沉痛与哀悼。
墨水河桥上的浴血奋战,高粱地里的累累白骨,被毁灭的咸水口子……都在诉说着那段悲愤沉痛的抗日往事,余占鳌是土匪,也是英雄,是王八蛋,也是好汉。那个特殊的年代,在民族大义面前,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没有绝对的好人,没有十恶不赦的坏人。
![]()
就像莫言在《蛙》的后记里写到的八个字:他人有罪,我亦有罪。他在这部作品里写到的姑姑、小狮子、王仁美、陈鼻等人,一样是复杂多变的个体,他们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善恶,他们都有罪,也都无罪,放大了看,他们都不过是历史烟云变幻下的无辜者。
莫言的长篇,有一种抓人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让人沉浸其中,翻开它,就仿佛穿越到了故事中,仿佛你亦见证了那段历史,看见了每个人内心的隐秘与挣扎,跟着他们一起喜怒哀乐,一直顽强抗争,一起从青春热血到默默老去。
![]()
他写的,从来不只是故事,也不只是生活,而是整个人生。他用十一部作品,织成了一张大网,这张大网,往小了说,是作家心中早已构筑起的高密东北乡,往大了说,也是过去半个世纪百姓生活的真实缩影。
文学作品,尤其是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有着丰富的营养和汁液,供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人汲取,只是,每个人所触及的,是大树不同的部分。有人触到了树根,有人触到了树干,有人触到了枝叶,有人触到了果实,也有人尝到了雨露。
从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到《蛙》,整整11部长篇小说,莫言写的永远不只是他的高密东北乡,他只是以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高密东北乡作家的眼光和身份,几十年来,一直不停地审视和反思着发生于这大地上的大大小小的福及或祸及亿万生灵的真实又魔幻的故事。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