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篇讨论北上广深消失的中产阶级的文章,心里很有感触,这些曾经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的人,如今要面对房价跌去30%多的资产缩水,还要背着高额月供。
![]()
甚至得靠晚上开网约车补贴家用,这让我忍不住想:房地产探底究竟什么时候才是头,我们常说经济数据、市场规律,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房地产不是冰冷的数字。
而是柴米油盐里的安全感,是辛苦攒下的家底,如果还要等一两年才能企稳,这段时间里,那些被高月供、财富缩水压得喘不过气的普通人,真的能扛过去吗?
![]()
民生视角
提到房地产调整,很多人先想到的是销量跌了多少,投资降了多少,但很少有人细想这些数据背后的民生代价,2021年至今,房地产行业从高点往下走了快五年。
这五年里,市场的变化远比数据更戳心,销量从高点跌了60%到70%,开工量也跟着降了这么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居民手里的房子不值钱了。
![]()
就像前面提到的中产阶级,当初高价买的房,现在二手房均价跌了30%多,相当于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积蓄凭空蒸发,更让人焦虑的是,这种调整还在拖累整个经济的基本盘。
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因为房地产的低迷转成了负值,这意味着就业、产业链都会受到波及,可能有人会说,至少我们没像其他国家那样爆金融危机啊。
![]()
这话没错,中国确实管住了金融体系的风险,没有出现大规模违约,但这并不代表普通人没受影响。
当一个人要在工作之余挤出时间开网约车还月供,当一个家庭因为房价下跌不敢消费、不敢规划未来,这种对信心的侵蚀,比短期的经济数据波动更值得关注。
毕竟,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让普通人过得更好,如果房地产调整持续冲击民生,再亮眼的科技热点、再宏大的发展规划,也很难让大多数人有获得感。
![]()
国际对比
要判断房地产还要等多久企稳,看看国际上的经验或许能找到答案,不管是美国、欧洲,还是曾经经历过房地产泡沫的日本,这些经济体从房地产高点跌到平稳,都有一个相似的规律。
时间上要花6到7年,成交量会从峰值跌50%,房价则会跌40%到50%,换句话说,房地产的深度调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漫长的消化期。
![]()
对照这个规律看中国,我们的调整进度条其实已经走了大半,从2021年算起到现在,刚好快五年,成交量和开工量的跌幅已经达到60%到70%,比国际上常见的50%跌幅还要大。
房价方面,二手房均价跌了30%多,虽然还没到40%到50%的国际平均水平,但也在持续向下,按这个节奏算,我们距离平稳大概还缺1到2年的时间。
![]()
不过,中国有个很特殊的优势,我们没有让房地产风险蔓延到金融体系,其他国家在房地产下跌时,往往会伴随银行坏账、企业破产的连锁反应。
但中国通过提前管控,把这种风险挡在了门外,可优势背后也有隐忧:正因为没有爆发显性危机,很多人容易忽视房地产对民生和信心的隐性伤害。
就像温水煮青蛙,表面上没什么大事,但普通人的压力在一天天累积,这种压力如果长期得不到缓解,最终还是会影响经济的整体活力。
![]()
市场反思
最近资本市场有个很明显的趋势:大家都在追科技牛,甚至有人叫它科幻牛,从人形机器人到人脑接口,从核聚变到量子计算,这些听起来很未来的领域成了焦点。
好像谁不聊科技,就跟不上市场节奏了,但热闹的背后,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们好像忘了,科技创新再高大上,也得扎根在柴米油盐的民生基础上。
![]()
房地产就是这个基础里的关键一环,对大多数人来说,房子不是用来炒作的工具,而是住有所居的保障,是资产配置里最核心的部分。
如果房地产一直跌,居民手里的财富不断缩水,大家连眼前的生活都没底,又怎么会有心情、有能力去关注长远的科技创新?
![]()
更现实的是,房地产产业链很长,从钢筋水泥到家电家具,再到装修服务,涉及上百个行业、几千万人的就业。
如果房地产一直低迷,这些行业的发展都会受影响,而这些行业里的从业者,正是我们身边最普通的打工人。
![]()
所以,不是说科技不重要,而是我们不能一边倒地追捧科技,却把房地产这个民生基本盘抛在脑后,科技创新是星辰大海,但普通人的柴米油盐才是脚下的土地。
没有稳固的土地,再远的星辰大海也很难抵达,如果任凭房地产按国际规律自然调整,还得等1到2年才能企稳,那这段时间里,民生压力和经济拖累会持续存在。
这种情况下,官方能不能主动出手,就成了缩短调整周期、缓解民生压力的关键。
![]()
调整路径
其实现在关于房地产的调整建议有很多,梳理下来主要是三条路,但每条路都有需要权衡的地方,不过对普通人来说,最关心的肯定是哪条路能最快缓解我的压力。
所以我们不妨按可行性排个序,看看哪条路最贴近民生需求,先看需求端发力:用财政贴息降房贷利率,这应该是目前最容易推动,也最能直接帮到普通人的办法。
![]()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面临不可能三角,要保银行利差、要稳人民币汇率,所以货币调整很难大幅降息,但财政可以主动补这个缺口,比如对商业按揭利率进行贴息,让实际利率降下来。
这样一来,已经买房的人能少还点月供,不用再靠开网约车补贴,想买房的人也能降低成本,市场需求慢慢就活了。
![]()
而且,现在公积金利率已经比较低了,再通过财政贴息补商业贷款的差,既能避免金融风险,又能精准帮到有需要的人,算是一举两得。
还有就是库存端探索:收购商品房改保障房,现在市场上卖不出去的房子很多,有人建议让中央出钱收购这些库存,改造成保障房,尤其是在人口净流入多、农民工多的大中城市。
![]()
让大家住得更有尊严,这个想法很好,但实操起来有不少难题:到底在哪些城市收,收哪个开发商的房子,按什么价格收,如果地方负责选项目、中央负责出钱,容易出现代理人风险。
比如地方为了消化本地库存推荐不符合条件的项目,所以这条路不能急,得先搞试点,把规则定清楚,如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收购的房子质量过关、位置合适,才能真正发挥保障作用。
![]()
最后是主体端权衡:要不要救房地产企业,国际上有些国家在房地产下跌时,会用公共财政或国有资本收购房企,帮企业渡过难关,但中国目前的思路是救项目不救主体。
之所以这么谨慎,是因为要避免道德风险,如果房企之前靠无序扩张赚了钱,现在遇到困难又靠公共资金兜底,对普通人来说不公平,也容易让企业养成依赖症。
![]()
而且,就算救了房企,后续的资产处置、人员安置也是难题,所以这条路短期内很难大范围推进,更可能是先对个别有代表性的房企进行试点,看看怎么在救企业和防风险之间找到平衡,再慢慢推广。
其实不管选哪条路,核心目标都是一样的:尽快让房地产企稳,减少对民生的冲击,如果能优先把财政贴息落地,再配合库存收购的试点,说不定不用等1到2年。
结语
房地产就能慢慢稳住,到那时,普通人不用再为月供焦虑,市场信心也会慢慢恢复,经济才能真正实现稳中有进。
毕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住有所居、未来有盼头,这才是最实在的获得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