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陆,大家只知道国家与国家之间充满了间谍行动,不管是哪个国家都要时刻警惕间谍行为,可是今天小陆想带着大家认识一个新的事迹,这件事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对中国的手段可谓是走火入魔,现在就让小陆带着大家了解一下。
![]()
![]()
驻澳使馆窃听案:隐藏在混凝土里的“情报战”
1990年,澳大利亚施工队给中国建驻澳使馆时,干了件见不得光的事——在每层楼板和墙壁的混凝土里,埋了大量窃听装置。
储藏室这种不起眼的地方也没放过,这些装置藏得太深,常规检查根本查不出来,使馆启用后,中国一开始没发现异常。
![]()
直到有次计划大规模采购小麦,最先找的是澳大利亚,双方谈得挺顺利,0.6元一斤的价格都定好了,就等第二天签合同。
谁能想到,当天晚上美国突然找上门,对接中方采购代表,说愿意用0.5元一斤的价格,供应北美原装小麦,还负责送货上门。
做生意嘛,谁不选性价比高的,中方自然倾向了美国,第二天中方跟澳大利亚说要取消合作,这本是正常商业选择,澳大利亚却炸了锅。
![]()
他们知道是美国在背后抢生意,跑去跟美国理论,还放话要是不退出,就没完没了。
美国根本没把澳大利亚的不满当回事,毕竟澳大利亚一直跟着美国走,实力差距摆在那,美国还反过来指责澳大利亚,这下澳大利亚彻底急了——脏活累活自己干,好处全让美国占了。
转天,《悉尼先驱晨报》就在头版头条捅了个大新闻,曝光美澳合伙在驻澳使馆装窃听器的事。
![]()
报道里说,当初说好情报共享,结果美国拿着窃听到的消息抢订单,澳大利亚咽不下这口气,干脆把事情闹大,谁也别想好过。
中国看到报道才知道使馆里全是窃听器,立马暂停小麦采购,先去查使馆,参与检查的安全工作人员后来透露,那些窃听器的数量,用“丧心病狂”形容一点不夸张。
这事儿可不是编的,当时《环球时报》等好多媒体都报道过,有实实在在的信源支撑,其实在国际上,使馆窃听不算新鲜事,说是“台面下的规矩”也不为过。
![]()
就像苏联克格勃,普京早年做间谍时,从使馆出去联系线人,总得骑自行车在大街上绕来绕去,就是为了甩开跟踪的FBI。
FBI也不藏着掖着,就光明正大地跟,一点不怕被发现,有次普京实在甩不掉,就进咖啡馆歇着,按说FBI该在外面盯着,或者跟进去,可他们嫌麻烦,直接把普京的自行车胎扎破了。
![]()
你看,现实里的间谍行动,有时候也没那么神秘,更多是这种“摆烂式”操作,美苏冷战时还有更戏剧性的,克格勃给美国驻苏使馆送了个大挂件,里面藏着窃听器,能偷听使馆里的对话。
巧的是,FBI当时正在监听苏联使馆的无线电,结果反倒听到了自己使馆里的声音,这才发现那个挂件有问题。
![]()
![]()
长征二号捆的考验:火箭发射背后的暗战
美国知道澳大利亚曝光窃听事后,气得不行,把澳大利亚叫过去骂了一顿,还让他们配合搞个小动作——给中国下商业火箭发射订单,让中国用火箭送一颗小卫星上天。
那时候中澳本来就在谈火箭发射合作,美国也是靠之前窃听到的消息才知道这事。
![]()
澳大利亚照着美国的意思,加快谈判节奏,说要发射一颗价值好几亿的卫星,要求火箭能把卫星送到地球静止转移轨道,还得是运载能力够强的型号。
澳大利亚嘴上没提“长征二号捆”,但当时中国只有这款火箭能满足这些要求,长征二号捆刚试验成功两年,性能还不稳定,可面对这么大的订单,还有拓展航天商业市场的机会,中国还是咬咬牙接了。
![]()
不过中国也留了个心眼,提前说清楚:要是发射失败,肯定赔偿;但要是发射终止、耽误几天,可不能找我们要赔偿。
澳大利亚一门心思推进计划,没多想就答应了,美国和澳大利亚心里打的算盘很清楚,长征二号捆1990年发射模拟澳星时就没成功,才过去不到两年,可靠性肯定不行。
要是这次再失败,他们就能大做文章,说中国火箭不靠谱,阻碍中国航天的国际发展。
![]()
1992年3月22日,长征二号捆带着澳星进入发射倒计时,中国这边紧张得不行,就怕发射出问题;美国和澳大利亚也紧张,不过他们是盼着失败。
倒计时结束,火箭点火,推进器喷出浓烟,可火箭愣是没动,美国代表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高兴起来,觉得火箭马上要炸,中国航天要栽大跟头了。
结果等了十分钟,火箭底部虽然还着火,可就是没炸,也没别的异常,这跟美国火箭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按美国的经验,这会儿要么炸了,要么飞出去一点就侧翻爆炸,长征二号捆的表现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
后来才查出原因,火箭推进器的点火配电器上,留了一块1厘米大的铝屑,是加工和检查时没清理干净。
点火时铝屑通电产生电弧,意外触发了助推器的关机程序,火箭计算机检测推力时,误判推力不够,启动了紧急关机,所以点火后马上就停了。
虽然没发射成功,但火箭和卫星都没坏,技术团队能拿着实物分析问题,这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
![]()
美国一看没炸,赶紧让澳大利亚去索赔,可中国早有准备,反问澳大利亚:火箭没升空吧?没爆炸吧?卫星也没坏吧?那这能叫发射失败吗?澳大利亚代表被问得说不出话,只能默认这是“发射终止”,索赔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这次事件让中国航天人彻底明白,质量管控一点都不能马虎,哪怕是小铝屑这样的细节,都可能引发大问题。
同时大家也想到,要是把这次意外的关机机制改成主动控制的保险,火箭发射不就更安全了?
![]()
没多久,中国就研发出了火箭紧急关机双重保险技术,当时全世界只有中国能做到,美苏都没这个本事,1992年3月22日也被定为“航天质量日”,永远刻在中国航天的历史里。
到了1992年8月14日,改进后的长征二号捆再次发射澳星。中国还是有点担心,美国和澳大利亚则是又怕又盼——怕发射成功,又盼着再失败,好彻底搞臭中国火箭的名声。
好在这次有了之前的经验,质量管控也更严,长征二号捆顺顺利利把澳星一号送进预定轨道,全国都为这事高兴,中国航天又迈过了一道坎。
![]()
![]()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破局:中国航天的崛起之路
美国见长征二号捆发射成功,不甘心,又让澳大利亚再给中国下订单,这次卫星由美国休斯顿公司制造,美国打算在卫星上动手脚,就算火箭没问题,也能让卫星出故障,搞砸发射。
谈判时,澳大利亚说卫星着急用,要求中国当年12月底前完成发射,只给4个月准备时间,还拿高额报酬诱惑。
中国知道时间紧,但想继续打开商业航天市场,还是接了,可到了火箭和卫星适配的时候,美国开始耍赖,以“防止技术泄密”为由,就是不给卫星的震动频率参数。
![]()
中国航天人都知道,要是没有这个参数,火箭和卫星飞行时可能产生共振,到时候火箭会解体,卫星也保不住。
为了让美国明白后果,中国举了两个例子:80后课本里有篇“塌桥故事”,骑兵整齐过桥时,马蹄声频率和桥的固有频率一样,引发共振把桥震塌了;还有荡秋千,要是推力方向和摆动方向一致,秋千会越荡越高,这也是共振原理。
美国明明知道共振的危害,就是不给参数,摆明了想让中国发射失败,既要赔钱,还要坏名声,中国这才彻底看清美澳的心思,但没选择违约,而是想好了应对办法。
![]()
1992年12月22日,离截止日期只剩8天,长征二号捆再次准备发射,发射前,中方负责人问技术人员:“安排的设备装好了吗?”技术人员说:“整流罩里装了专用设备,真要是共振,能控制住,不影响火箭飞行。”
负责人又问财务人员:“钱准备够了吗?”财务人员回答:“把这次项目利润全留出来了,就算要赔偿,或者再发射一次,钱都够。”
一切准备就绪,火箭点火升空,美国代表特别兴奋,觉得马上就能看到火箭爆炸。
![]()
升空30秒后,美国团队开始盯着数据;中国地面观测站也发现,卫星震动频率快接近整流罩的固有频率了,10秒后就会共振。
就在这时候,中国启动了预设方案。火箭升空45秒后,整流罩突然爆炸,冒出黑烟,美国代表刚要庆祝,就傻了眼——火箭居然还在稳定飞行,一点没受影响。
美国赶紧试着联系卫星,却发现信号断了,最后长征二号捆稳稳地把卫星送进预定轨道,任务圆满完成,火箭一点问题都没有。
![]()
美国不甘心,说卫星坏了,让中国赔偿,中国笑着说:“我们早在美国保险公司给卫星投了保,赔偿款让保险公司出就行。”
美国听完,半天说不出话,后来美国又要求中国补发一颗卫星,中国同意了,但提了条件:“得给我们卫星的震动频率参数,不然下次发射还是没法保证安全,而且我们还会继续在美国投保。”
美国这下没辙了,要是给参数,中国肯定能顺利发射;要是不给,中国没损失,自己还得吃亏,最后只能妥协,把完整参数交了出来。
![]()
1994年8月28日,长征二号捆再次出发,成功把澳星三号送入预定轨道,经过这么多考验,长征二号捆的可靠性得到了认可,也为中国航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这一年,中国北斗导航系统正式启动全球布局,开启了新的征程。 美国看到中国航天和导航事业要崛起,又想搞破坏,让海军去截停中国货船,想让中国丢面子。
![]()
可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被动挨打的样子,面对各种打压,总能找到应对的办法。
从使馆窃听到火箭发射博弈,中国在一次次挑战中不断成长,这些经历告诉我们,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坚持创新、守住底线,就没有迈不过的坎。
如今中国航天不断突破,北斗系统服务全球,这背后是无数人的坚守和付出,也让我们看到,只要脚踏实地,就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走出属于自己的强国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