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公园里,张大爷照常遛完弯儿,忽然跟老朋友李叔聊起了个“不太好意思”的话题:排便。
李叔说自己每天一次,几十年如一日,身体硬朗得很;而张大爷有时两三天才解一次,肚子常常觉得沉重。
就在大家哈哈大笑时,边上的陈阿姨突然冒出一句:“你们知道吗?有哈佛大学的研究,说长寿的人大便次数很有讲究!”
一句话让周围人都竖起了耳朵——“难道排便次数和寿命真的有关?”
其实,很多人平时并没太在意这个不起眼的健康信号,甚至有人觉得“能拉就行”,但科学家们的数据却悄悄透露出寿命的秘密。
![]()
究竟,每天排几次便才有益长寿?某个“理想次数”会不会就是你忽视了的健康关键?
排便,看似琐碎,其实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窗口。就像血压、血糖一样,排便次数背后隐藏着人体新陈代谢、肠道功能、乃至多种慢性病风险的线索。
最新研究显示,排便习惯与寿命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这并不是无的放矢的“健康焦虑”,而是有科学依据的结论。
据哈佛医学院2022年的一项对7.6万名中老年受试者的调查发现,排便过少(每周少于3次)的人,死亡率比规律排便者高出了21.7%。
而排便次数异常频繁(每天3次以上)的人,虽不增加寿命,但肠道疾病及脱水风险升高。
专家指出:“最佳的排便频率,是每天1~2次。”这正是大多数长寿老人的共同特征。
![]()
为什么排便频率隐藏着健康秘密?这要从肠道说起。肠道被誉为人体“第二大脑”,里面分布着约1亿个神经细胞,与大脑、内分泌系统密切协作。
每天规律排便说明肠道蠕动正常、微生态稳定、代谢废物及时排出。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动作”,实则关系着肠道癌风险、代谢失调、免疫衰退等多个环节。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纤维少、缺乏运动,慢性便秘人群比例高达27.9%。
大量研究证实,便秘与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肥胖密切相关,甚至结直肠癌风险提升41%。
因为粪便长时间滞留,毒素重吸收,炎症因子上升,损害血管和肝肾。反过来,每天规律排便的人,代谢负担轻,肠道更“年轻”,身体也更有活力与免疫力。
![]()
更有意思的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分析564名百岁老人,结果发现:96%的百岁老人每天固定排便1次以上,且很少有长期便秘史。
医生还发现,这些长寿老人往往饭后1小时左右有便意,而起床后2小时内完成排便者占74.5%。
这种自然的规律性,正是肠道健康的直接体现。连世界卫生组织指南都建议:“以24小时内1-2次为最佳,每次软但成形,不费劲为宜。”
规律排便,是肠道健康的晴雨表。如果偏离了每天1-2次,可能是身体在“敲警钟”。
少于每周3次:多见于水分缺乏、纤维摄入少、运动不足,或有肠道功能障碍、代谢疾病早期。
![]()
每天超过3次且稀溏:可见于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长期会失水、电解质紊乱。
便秘伴腹痛、消瘦、带血:警惕肿瘤、严重炎症,需尽快就诊。
伴口干、头晕、食欲差:提示中毒或代谢紊乱。
哈佛大学2022年发布的“健康老龄人群随访10年回顾”显示:日排便1~2次的人群,10年内心血管病、癌症发病率分别降低18.9%、22.4%。
多吃膳食纤维:蔬菜、全谷类、坚果、豆制品,每日建议摄入25-30g膳食纤维。
![]()
每天饮水≥1500ml:白开水为主,有助肠道水化。
保持规律作息与晨便习惯:早上起床喝一杯温水,形成“条件反射”,让肠道蠕动动起来。
适量运动:如快步走、健身操,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克服憋便习惯:感到便意时及时如厕,不要拖延。
合理避免药物与压力干扰:部分降压药、抗抑郁药、过多咖啡都会干扰肠道蠕动,适当管理压力、规律用药。
必要时,合理选用益生菌或医生指导下药物:但不可长期依赖泻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