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时间10月30日,中美双方在韩国釜山就一系列关键经济议题达成阶段性共识,外界一度认为全球两大经济体终于在复杂博弈中找到了一丝平衡。
然而距离协议签署还不到72小时,美国方面便突然“变脸”,11月2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硬表态,声称如果中国不履行承诺,美方将动用“最大杠杆”予以反制。
这一言论瞬间让本已缓和的氛围骤然紧张,美方为何突然放出威胁?“最大杠杆”究竟指向何方?这场风波的背后,远比表面上看到的更为复杂和深刻。
此次中美阶段性共识的内容,表面看似双方各有让步,美国方面承诺取消对芬太尼的额外关税,降低部分港口附加费用,并推迟一项原定于明年实施的金融监管新政。
中国则同意将稀土出口管制政策延期一年,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释放出积极信号,表面上这些举措有助于缓解贸易紧张局势,为后续合作创造条件。
然而协议刚落地,美方就表现出强烈的不安,贝森特的发言,表面上是对协议执行的“善意提醒”,实则是对中国履约能力的公开质疑。
他不仅将中国贴上“不可依赖”“不可靠合作伙伴”的标签,还指责中国“垄断”全球稀土产业。
讽刺的是,美方自身并未给出清晰的承诺标准,也没有明确的执行框架,如此“双标”操作反而暴露了美方在中美合作中长期存在的结构性不信任——始终以己度人,难以真正建立起平等互信的合作基础。
贝森特所谓的“最大杠杆”,在舆论场上被渲染得如同美国手中尚有一张“王牌”,但仔细分析,美方的传统手段虽然多样,却未必都能奏效。
首先是经济施压,美方常以贸易逆差为筹码,认为中国对美出口额大,美方便拥有谈判优势然而全球供应链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出口市场日益多元化,东盟、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反观美国,其高科技、医疗、汽车等核心产业的原材料及中间产品,依然高度依赖中国。
一旦美方重启加税,受损的不只是中国出口企业,美国市场的成本和通胀压力也会同步上升。
其次是科技限制,美方或许会继续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加大封锁力度,但过去几年的实践已证明,技术遏制无法真正阻断中国创新步伐,反而加速了中国本土替代和自主研发进程,中国科技企业正在逐步摆脱对西方技术的依赖,形成更具韧性的创新体系。
第三是金融领域的威胁,比如限制美元结算、收紧金融监管、提高利率等,美国的美元霸权确实曾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但今天,去美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人民币在跨境支付和区域结算中的占比不断提升,加之美国国内经济压力加大,货币政策空间收窄,金融制裁的“杀伤力”已大不如前。
综合来看,贝森特所谓的“最大杠杆”,更多是一种警告性话术,而非真正能够左右中美关系的“终极武器”。
美国手中确实还有一些工具,但这些工具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一旦过度使用,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反而可能激化中方反制,令矛盾进一步升级。
归根结底,这种威胁言论折射出的仍是美方对中国的深层不信任,美国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中国的履约意愿,忽视了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在国际承诺方面的良好记录。
事实上,中国始终坚持“言必信,行必果”,在全球贸易和多边合作中表现出高度责任感。
反观美国,近年来频繁“毁约”“退群”,在国际社会中信任度不断下滑,如今却反过来质疑中国的可靠性,这种“倒打一耙”的逻辑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
美方当前最大的误区,是依然认为可以通过极限施压换取对方让步,长期来看,这种做法只会进一步消耗双方的信任基础。
中方在本轮谈判中展现出灵活和耐心,推动细节磋商,力求建立更明确、更稳定的执行机制,因为只有规则清晰,信任才能逐步恢复。
如果美方继续以威胁和设限推进协议,非但无法形成良性互动,反而会让中方对对话本身产生质疑,真正的合作需要诚意和规则,而不是一边谈判、一边设局。
这场围绕“最大杠杆”的中美博弈,实际上是全球大国关系的缩影,也是世界产业链重塑的关键节点,威胁与反制绝非解决问题的钥匙。
未来的路取决于双方能否以更成熟的姿态、以规则和信任为基础,推动合作共赢,对于全球而言,中美只有在相互尊重和规则共识下,才能真正绘制出新一轮合作的蓝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