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越来越好了,普京虽已73岁高龄,但从2000年7月首次访华以来,截至今年,普京访华次数累计达到20次。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苏联卫国战争也正好80年。
不过,俄罗斯很多专家借此机会,开始“聊家常”说旧事,比如今年中旬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发了个采访,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亚历山大·戈尔巴乔夫开口了,他说二战时候苏联帮了中国大忙。
戈尔巴乔夫强调,1937年中日开打后,苏联是首个站出来支援中国的国家,且对中方的要求“有求必应”。这话一出,马上有网友议论纷纷,认为戈尔巴乔夫现在旧事重提,无非是想和现在的中国拉好关系而已。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聊聊这件事,为什么专家坏的不说,光说好的?
![]()
援助不是白给的,是贷款形式,还带利息
“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短短数月内,北平、天津、上海等重镇相继告急,国民党军队虽奋力抵抗,但装备差距悬殊的现实令人绝望。当时中国空军的作战飞机仅剩30架左右,几乎丧失了空中防御能力。更令人心寒的是,英国自顾不暇,步步退让;美国深陷孤立主义,作壁上观。在这样的绝境下,我们只能依靠北方的苏联。
1937年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这成了苏联援华的政治基础。当天和苏联很快敲定了信用贷款协议。
苏联先后对华提供了三笔信用借款,总额达2.5亿美元,最终中国实际使用约1.73亿美元。这笔钱在当时绝对是天文数字,但所有款项都必须专款专用,全部用于购买苏联的武器装备,运输环节也由苏方全权负责。利息方面,年息3%,还款期限为5至10年,偿还方式以苏联急需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为主。从商业角度看,这样的条件在战争时期算不上苛刻,但“援助即交易”的本质显而易见,并不是所谓的“无条件支援”。
![]()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些援助的实际价值。从1937年10月开始,第一批苏联军火陆续运抵中国,包括297架军用飞机、290门各式火炮、82辆坦克和400辆汽车,这些装备都是当时苏军的主力型号,绝非淘汰品。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累计向中国提供了900多架飞机,其中I-15、I-16战斗机和SB-2轰炸机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关键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武器装备,苏联还派出了大量军事人员。整个抗战期间,在华服务的苏联人总数约5000人,其中包括200多名志愿飞行员,有200多人最终长眠在中国的土地上。苏联教官为中国培训了1000多名飞行员和8000多名航空技术人员,直接帮助中国重建了空军;四任苏联军事总顾问先后来华,深度参与军队训练和重大战役计划的制定,在炮兵、坦克兵等技术兵种的建设上,苏联顾问的作用几乎不可替代。
不过小编认为,苏联也有自己的想法,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已对苏联远东地区构成直接威胁,中国战场的持久抵抗能有效牵制日军,防止其北上与德国夹击苏联。这种“雪中送炭”其实已经不仅是单方面的“恩情施舍”。
![]()
新中国成立后,基本上已经脱离苏联的帮助,看三件事
第一件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的中国再次面临对外关系的抉择。中国也急需苏联的支持。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踏上了首次出国访问的行程,目的地正是莫斯科。这次访问的核心目的之一,是争取苏联的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但斯大林最初的态度十分冷淡,对中国提出的诸多诉求都予以回绝,双方的谈判陷入僵局。
毛主席在莫斯科待了两个多月,期间的合影中,他的神情始终凝重,难掩无奈。最终达成的贷款协议更是让人心寒:苏联仅同意提供3亿美元的信用贷款,年息1%,用于购买苏联的机器设备。据史料记载,这一数额仅为毛主席最初期望的十分之一。
![]()
事后,毛主席沉重地对周恩来说:“我们总算从虎口中夺得一点食物。一定要好好建设我们的祖国。”这番话道尽了当时的无奈。
第二件事: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美军仁川登陆后直逼鸭绿江,中国面临着“唇亡齿寒”的危机。毛泽东主席力排众议决定出兵,但前提是希望苏联提供武器装备和空军掩护。为此,周恩来总理紧急赴莫斯科与斯大林谈判,却遭到了明确拒绝。斯大林声称苏联空军尚未准备就绪,两个月内无法出动,即便出动也只能停留在鸭绿江边,绝不进入朝鲜境内。
这意味着志愿军将在完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用血肉之躯对抗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还是下令,即使没有苏联空军掩护,也要立即出兵。有资料说,当斯大林得知中国真的要“裸装”入朝作战时,据说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第三件事:
1955年,中国启动核武器研制计划,苏联最初承诺提供技术援助,派遣专家、提供图纸和关键设备。但到了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突然单方面撤走了全部1390名专家,带走了所有技术资料和图纸,甚至停止供应关键原材料,给中国的核研究造成了毁灭性打击。
![]()
但是,没有了苏联的“帮助”,中国科研人员靠着算盘、草稿纸和仅有的零碎数据,硬是在戈壁荒滩上啃下了这块硬骨头。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不仅是科技上的突破,更是对“没有苏联援助就不行”论调的最有力回击。
互利共赢才是大国交往的本质
俄罗斯专家戈尔巴乔夫在访谈中只强调苏联的“援助”,却对这段历史的另一面避而不谈。事实上,回顾中苏关系的全过程,所谓的“恩情”从来都是双向的,互利共赢才是贯穿始终的核心逻辑。
整个抗战期间,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70%以上的兵力,使其始终无法实现“北进”计划。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初期,希特勒多次催促日本进攻苏联,但日军因深陷中国战场无力抽身,最终放弃了这一计划。
![]()
可以说,中国用数千万军民的牺牲,为苏联赢得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时间,使其能够集中力量对抗德国。从这个角度看,苏联在援华的同时,也从中国的持久抗战中获得了巨大的战略利益,双方是典型的“互相成就”。
从现实角度看不难理解。近年来,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面临诸多压力,与中国的伙伴关系显得愈发重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坚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前提是这种“恩情”是平等的、真诚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