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随着社会健康养老需求的日益增长,许多老年人希望通过购买健康险来增加晚年保障。然而,一些不法机构利用老年人关注健康、信息渠道相对单一等特点,以“公益”为名,行“营销”乃至“诈骗”之实。他们通过组织“健康讲座”、“专家义诊”等活动,诱导老年人购买高价且名不副实的“保险”或“保健品”,致使消费者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且保障全然落空。
诈骗过程:
1.温情邀请,层层设套:退休在家的李阿姨在小区门口被一位热情的“工作人员”拦住,邀请她参加一场“权威医学专家”主讲的老年健康公益讲座,并承诺到场即送米、面、油等礼品。
2.“专家”洗脑,制造恐慌:在讲座现场,所谓的“专家”夸大某些常见老年病的危害,渲染现有医保和普通商业保险的“不足”,制造健康焦虑。随后,隆重推出一款号称“什么都保”的“特供健康保险”:承诺“住院费用全额报销”、“涵盖所有进口药”、“每年免费海外体检”,甚至“投资增值返利”。
3.“托儿”烘托,饥饿营销:现场安排了不少“托儿”争先恐后地抢着签约,并分享“亲身受益”的经历。工作人员在一旁不断强调“仅限前20名”、“明天就恢复原价”,营造机不可失的氛围。
4.上门服务,签订陷阱:在李阿姨心动但仍有疑虑时,销售人员主动提出“上门办理”。他们利用李阿姨对复杂合同条款的不理解,迅速指引她在电子设备或合同上签字,并当场刷走了她多年积攒的数万元“保费”。而李阿姨拿到手的所谓“保单”,实则是一份保障范围极其有限、条款严苛的短期医疗险,甚至根本就不是保险产品,而是一份服务合同。
防范提示:
5.认清机构资质:购买保险前,务必核实销售人员资格及其所在机构是否具有中国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颁发的保险业务许可证。不轻信任何来历不明的“公益组织”或“健康机构”。
6.不相信“神奇”承诺:任何承诺“包赔一切”、“全额报销”、“稳赚不赔”的保险产品都是骗局。保险产品主要功能是风险保障,并非高收益投资工具。正规保险合同中关于保障责任、免责条款、理赔条件都有明确且严格的约定。
7.警惕“礼品”与“讲座”诱惑:天上不会掉馅饼。不法分子常利用小礼品吸引参与,再通过封闭式的讲座环境进行信息轰炸和心理引导,请务必保持清醒。
8.务必与家人商量:在做出任何大额支付决定前,尤其是涉及金融产品时,一定要与子女或信赖的家人朋友商量,切勿在压力下当场做决定。
9.核验保单真实性:缴费后,应及时通过保险公司官方客服、APP或官网查验保单真伪,确认保障内容与销售人员陈述一致。
请您牢记:守护养老钱,理性购保险。选择正规保险公司和渠道,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根本。
![]()
(和谐健康常州中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