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东渡,陪你读书

![]()
《圣人的迟暮:康熙晚年的帝国变局》是一部揭示康熙皇帝晚年统治危机的历史作品。
作者汪恒通过康熙最后十四年的重要历史切片,展现了盛世表象下的暗流涌动。
本书最大特色是从“为人、为父、为君、为天命”多维角度分析康熙晚年的精神场域,让读者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康熙帝,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话君王。
基于严谨史料的非虚构写作风格,使本书既具有历史深度又富有阅读趣味,在汗牛充栋的史著中别开生面地闯出一条新路。
前言
在传统历史叙事中,康熙皇帝常常被描绘为一位雄才大略的明君,擒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击退沙俄,开创了康乾盛世的辉煌篇章。
然而,资深媒体人汪恒在《圣人的迟暮:康熙晚年的帝国变局》一书中,却将目光投向了康熙执政的最后十四年(1708-1722),揭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认知的康熙帝形象。
这本书通过“废嫡”、“遗诏”、“财源”等十大篇章,以多维视角展现了康熙晚年面临的政治、家庭和帝国治理困境。
作为北大历史系、国政系毕业的学者,汪恒凭借20余年研究和写作经验,用严谨史实与生动笔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康熙皇帝。
盛世的表象之下,暗流汹涌。
康熙晚年的帝国,已然埋下了衰落的种子。
01
盛世之下的暗流涌动
紫金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秋,在承德木兰围场,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康熙突然废黜了已立三十多年的皇太子胤礽。
这一事件拉开了“九子夺嫡”的序幕,也暴露了康熙晚年政治危机的冰山一角。
表面上,康熙帝国正处于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外患平定、国库充盈。
但实际上,帝国肌体深处已经埋下了多种毒瘤:“财政制度的顽疾正在一点点蔓延,贪污在宽纵之下日渐滋生,钱粮亏空成为帝国肌体深处的毒瘤”。
康熙晚年推行“宽仁”政策,频繁蠲免钱粮。
在位61年间,清政府蠲免钱粮共计545次,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
然而这种慷慨大度并没有真正惠及普通百姓,反而纵容了贪腐蔓延,导致各地钱粮亏空日益严重。
02
为人、为父、为君的多维困境
汪恒在书中精彩地剖析了康熙晚年“为人、为父、为君、为天命”的多维精神场域,展现了一个身处权力巅峰却又面临重重困境的复杂形象。
1.为君
康熙深谋远虑,稳坐权力巅峰,却晚年遭遇储君之争,帝国暗流涌动,尽显帝王孤独与无奈。
2.为父
康熙渴望保全父子情深,却面对太子废立,诸子争储,内心经历亲情与皇权的激烈斗争。
胤礽的生母死于难产,他成为唯一的嫡子却又失去母爱,在康熙的溺爱下性格变得偏执和凉薄。
3.为人
康熙睿智而复杂,一生波澜壮阔,晚年却身心俱疲,对正统的维护与人性欲望的挣扎交织。
4.为天命
康熙视自己为天命所归,却晚年遭遇帝国变局,内心崩塌,未能实现家族王朝永续的宏愿。
这种多维度的剖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康熙帝,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神话君王。
03
全球视野下的帝国困局
《圣人的迟暮》不仅关注帝国内部变局,还将康熙晚年置于全球变革的大背景下。
1708年的世界正处在剧烈变革的前夜:
英国已完成“光荣革命”,安妮女王在位,英格兰和苏格兰议会完成合并,对王权的限制与制衡更加成熟;
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执政已半个世纪有余,孟德斯鸠从波尔多法学院毕业,伏尔泰即将升入大学,启蒙运动的浩荡大潮正在酝酿;
俄国彼得一世大刀阔斧地改革,传统的贵族势力大为削弱,一个帝制国家即将走上新的轨道;
新大陆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正在牙牙学语,他将会和一群志同道合之士,在那片遥远的土地建起一个没有君主的国家。
与此同时,康熙帝却仍然致力于在“满人本位”与汉人治道之间寻求平衡,构建支撑帝国治统的合法性根基。
这种内向守成的政治思维与全球正在兴起的变革浪潮形成鲜明对比。
04
现代社会的康熙式困境
康熙晚年的困境在现代社会和企业管理中依然常见。
朋友就曾在某大型企业见过类似情况:创始人年事已高,却迟迟不肯确定接班人,导致公司内部派系林立,不同势力明争暗斗。
这位创始人也像康熙一样,早年英明果断,带领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但到晚年却变得优柔寡断,对早年一起打江山的“老臣”过分宽纵,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创新乏力。
最终在行业变革的大潮中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另一个例子是某朋友的家庭企业。
父亲像康熙一样精明强干,却未能处理好子女间的权力传承问题。
几个孩子为继承权明争暗斗,最终导致家族分裂企业衰落。
这种“为人、为父、为企”的多重角色冲突,与康熙晚年的处境何其相似。
05
财政改革的局限与启示
康熙晚年的财政政策也极具启示意义。
1712年,康熙颁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将丁税固定下来。
这一政策客观上减轻了百姓负担,但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制度的问题。
到康熙晚年,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再加上常年西北用兵,黄河泛滥成灾,造成了整个国库亏空甚多。
随着地主经济的复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村里分化出大批无业光丁。
这些问题直到雍正时期推行“摊丁入亩”和“耗羡归公”等改革才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康熙的宽仁与雍正的严苛形成鲜明对比,也启示我们:改革需要整体推进,单点突破往往难以解决系统性困境。
06
封闭与开放的悖论
康熙晚年的对外政策也充满矛盾。
在收复台湾后,康熙一度开放四个港口对外贸易。
但到了康熙五十五年,因商人张元隆通过官船走私大米案件,康熙决定关闭南洋贸易,禁止中国人出国做生意,但外国人还可以来中国做生意。
这一决策开启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先声,后来乾隆更是发展为全面禁止中外贸易。
这种封闭政策严重影响了清朝的发展,使中国错过了与世界同步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封闭与开放之间的纠结。
某些企业在成功后会形成封闭体系,害怕外部竞争,最终失去创新活力。
而保持开放、勇于变革的企业则更可能持续发展。
结 语
康熙晚年的故事不只是一个帝王的个人悲剧,更是一个帝国在历史转折点上的艰难抉择。
这些抉择背后的思维模式和行为逻辑,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
《圣人的迟暮》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处境的映照,这也是历史研究最为珍贵的价值所在。
![]()

求转发
求评论
tips:敬爱的读者朋友,即使您关注了我们,可能也常常收不到推送,记得点击“东渡读书”名片,设为星标⭐️,文章每天会自动推送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