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7日,福州的早春还带着几分寒意。这一天,福建省委原常务书记、江苏省委原书记胡宏在这座城市安详离世,享年90岁。消息传出,中央领导人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一位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革命者,一位在建设时期勤勉为民的领导干部,就这样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胡宏的故事,要从重庆璧山的一个书香门第说起。那里不仅孕育了他的生命,更塑造了他的品格与信仰。
![]()
1918年2月,胡宏出生在四川省璧山县依凤场(现重庆市璧山区七塘镇)的胡氏家族。这个家族以《胡氏宗谱》家训为立身之本,世代相传着"勤劳宜持也;节俭宜尚也;学校宜隆也;礼让宜明也;本业宜务也;子弟宜训也;争讼宜戒也"的祖训。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字,却深深影响着每一代胡家人。
![]()
![]()
胡宏老书记最令人称道的,是那位在清朝官场留下清廉美名的曾祖父胡安铨。光绪十六年(1890年),胡安铨高中进士,成为状元夏同龢的老师,后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常常为光绪皇帝进讲经书,主张肃清捐官卖缺,严惩贪官污吏。然而,正因为他为人正直、清廉自守,拒绝贿赂,反而未能在官场上步步高升。最终,胡安铨选择归隐故里,将一身正气留在了家族的血脉之中。
对胡宏影响最深的,还是父亲胡汝航的言传身教。胡汝航早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担任总统府司法部秘书长。抗日战争时期,胡汝航担任重庆孤儿院董事,为成年孤儿多方设法介绍职业,带头捐款救济灾民。他还捐资在家乡修桥,购房置田帮助族人中的老弱病残。乡人感念其恩德,特地在桥头为他立了一块功德碑。虽然这块碑如今已不复存在,但胡汝航的善行却深深刻在了儿子胡宏的心中。
![]()
胡汝航(1883—1944)
胡宏自幼在"礼让睦邻、节俭宜尚"的家风熏陶中成长。每逢乡邻求助,胡家总是慷慨解囊。儿时家中粗茶淡饭,衣着简朴,胡宏却从未抱怨。母亲卧病时,他每日端药送水,侍奉床前,践行着"孝悌为人伦之首"的族规。这种朴素的家庭氛围和优良的家风家训,为他日后扎根群众、清廉为官埋下了种子。
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
1935年,17岁的胡宏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在学校加入了共产党的组织。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国家的命运牵动着每一个有志青年的心。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胡宏毅然放弃学业,加入抗日游击队。他在给父母的家书中写道:"国难当头,好男儿当投笔从戎、上前线保家卫国!"信中字句铿锵,既有家训中"本业宜务"之志,亦显革命者的赤子之心。
随后,胡宏冲破重重阻碍,从繁华的上海奔赴陕北抗日根据地。
![]()
1935年,胡宏在上海读大学时留影。
1938年9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长达70年的革命道路。
1938年至1939年,他担任山西铁工队工作团团长、山西阳城县委联救会副主任。
1940年后,他先后担任江苏涟水县二区区委书记、淮阴县张集区区委书记兼大队政委、苏浙区广南县县长、宜溧县委副书记、山东胶东北掖县(现莱州市)县委书记。
![]()
胡宏在抗日战争时期留影
1948年,胡宏随粟裕同志南下,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那些枪林弹雨的日子,那些生死与共的战友,成为他一生最珍贵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后,胡宏继续在江苏这片热土上耕耘,先后担任江宁县委书记、镇江地委宣传部部长、苏南行署卫生处处长、徐州地委书记、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委工业部部长、扬州地委书记等职务。
深入基层的"罱"字之问
1956年的一天,对时任徐州地委书记的胡宏来说,注定是难忘的。那天,毛主席视察徐州,询问了胡宏关于辖区人口、耕地等情况后,突然问了一个看似奇怪的问题:"'四'下加'南'念什么?"
胡宏没有犹豫,脱口而出:"罱(lǎn),江南一带捕鱼捞泥草的工具。"毛主席听后,颔首满意地笑了。
"罱"这个工具只有渔家才使用,这个字的发音很少有人知道。胡宏之所以能够第一时间回答出来,是因为他深耕基层,常在田间地头调研农业生产情况,对当地农作物种植、农具使用非常熟悉。他还主动学习当地方言,常与群众"唠家常",和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毛主席的这个问题看似奇怪,其实是在考察胡宏是不是真正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是不是在真正为人民做事。
接下来,毛主席又询问了胡宏好几个关于徐州民生的问题,胡宏全都应答得当。毛主席对这位扎根基层的地委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
![]()
1953年5月,胡宏在麦田与农民和机关干部一起劳动。
胡宏任徐州地委书记时,当地水患频发、民生凋敝。他从不坐小汽车,总是和其他干部一起骑自行车,哪怕几十里地,也是如此。兴修水利时他和大家一起挑土方,农忙时又和大家一道抢收抢种,一干就是一天。他不顾自己的胃病,在田间地头和大家一道吃煎饼、啃窝窝头,与农民同吃同住。
胡宏常说:"权力是党和人民的,不是用来谋私利的。"他将《胡氏宗谱家训》中的"不能损他人而利己,不能违典律而贪利"转化为共产党员的行为准则,一心为公,清白做人。这种朴实的作风,正是《胡氏宗谱家训》中"本业宜务也"的生动体现——每个人应当在自己的领域内勤奋工作、恪尽职守、坚守正道。
清廉为官的"三不"家规
在徐州工作期间,江苏省委决定为胡宏晋级涨薪,他却主动找到组织部门恳切表示让出名额:"我现在工资够用,给其他更需要的同志。"这样的举动,在当时的干部中并不多见,但对胡宏来说,这不过是家训中"节俭宜尚"的自然流露。
1972年,胡宏任盐城地委副书记期间,针对当地"香烟一含,诸事可谈""酒杯一端,政策放宽"的不良风气,他多次在会上严正指出:"我们无产阶级办的是革命的事,不管熟人、生人,都应该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立场上,按照党的原则办事。"
1979年,胡宏升任江苏省委常务书记(正省级),但他的作风依然朴实如初。出差调研时,他坚持"四菜一汤"标准。一次在宜兴检查工作,曾任其下属的副县长欲赠送当地特产,被他当场婉拒。返回南京途中,他专门叮嘱随行人员:"以后遇到此类情况必须坚决拒收,绝不能利用我的影响收受礼物和钱财。"
胡宏认为,家风家训不是写在书中的字,而是刻在骨子里的魂。他对子女既严厉又深情,用行动诠释《胡氏宗谱家训》中"子弟宜训也,诚能启其德行,遏其非心"的家训——要通过言传身教以真诚之心培养正直品性,遏制邪念私欲,约束逾矩行为。
![]()
2001年,胡宏夫妇与5个子女合影
胡宏育有五个孩子,然而这五个孩子中,有四人曾下乡,一人曾为工人,均未受到任何"特殊关照"。胡宏在家中向儿女立下"三不"家规:不得用公车、不得打"公家"电话、不得要电影票和戏票。偶尔有子女找出十分充足的理由,背着胡宏用了"公家"电话,被胡宏知道后,受到了严厉批评。
胡宏从不为子女工作打招呼,反而写信告诫:"不要养尊处优,不要有特权思想。"1982年,小女儿胡黎明写信诉说基层生活艰苦单调,连国庆过节气氛都没有。胡宏回信道:"我像你这样的年龄时,只有战争,没有节日。"短短一句话,既是对女儿的教育,也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回忆。
在胡宏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从小便深谙"公""私"之界。胡黎明在《珍贵的家书 无尽的思念》中写道:"当我们长大成人后,兄弟姐妹五人,包括五个家庭和第三代,无论是当领导干部,还是当企业老总,面对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各种诱惑,都能做到不为所动,清正自守。"他们将"子弟宜训"奉为准则,用实际行动延续着为官不贪腐、经商不谋私的清廉家风。
风雨不改的革命本色
"文革"期间,胡宏也未能幸免于难,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消沉颓废。
1977年后,胡宏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先后担任江苏省委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江苏省委常务书记。
1982年7月,他调任福建省委常务书记兼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后任中共福建省顾问委员会主任、第七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福建省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
无论在哪个岗位,胡宏都保持着那份对人民的深情,对事业的执着,对清廉的坚守。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胡宏"好人、好党员、好干部""品如松高洁"等高度赞誉和评价,齐心同志更是誉其为"后辈楷模"。
胡宏是党的八大、十大、十一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些荣誉和职务,见证了他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一生。
家风的当代启示
2007年2月17日,当胡宏在福州安详离世时,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不仅是一生的功绩,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曾祖父胡安铨为光绪皇帝讲经书的清廉风骨,到父亲胡汝航捐资修桥、救济乡邻的善行义举,再到胡宏自己70年如一日的清白为官,胡氏家族用三代人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风传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在新时代,胡宏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胡氏宗谱家训》中的"勤劳宜持也,节俭宜尚也,本业宜务也,子弟宜训也",不仅是胡氏后人的记忆,更是一汪润泽人心的精神清泉。这些朴素的文字,与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高度契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胡宏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人信仰与优良家风家训的有机结合,是清白做人与廉洁从政的真实写照。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好的家风不是束之高阁的教条,而是融入血液的品格,清廉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坚守。
从璧山的书香门第,到陕北的抗日根据地,从淮海战场的硝烟,到江苏大地的建设,再到福建的改革开放,胡宏走过了90年的人生旅程。这一路走来,他始终牢记曾祖父的清廉风骨,践行父亲的善行义举,坚守《胡氏宗谱家训》的教诲,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
如今,当我们回望这位老人的一生,不禁要问:什么样的家风能够培养出这样的共产党人?什么样的信念能够支撑一个人70年如一日地清廉为官?答案或许就在那句朴素的家训中——"本业宜务也",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坚守正道;答案或许也在那个"罱"字的故事中——只有真正深入群众,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
胡宏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不会消失。在新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家风传承,更需要这样的清廉典范。让我们从胡宏的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化为行动准则,弘扬廉洁正气,营造文明新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这,或许就是对这位老共产党员最好的纪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